成语拼音:fù zhī yī jù
成语解释:付:交给;之:它;炬:火把;一炬:一把火。给它一把火烧光。指用火烧毁。
成语出处:唐 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戍卒叫,函谷举,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;表示野蛮残暴
繁体字形:付之一炬
英文翻译:on fire
付:1.交给:交付。托付。付表决。付诸实施。付之一炬。尽付东流。2.给(钱):付款。支付。3.姓。4.同“副2”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炬:1.火把。也指用火烧:火炬。付之一炬。2.烛:蜡炬。
你有没有听过"付之一炬"这个成语?它最早出现在《后汉书》,字面意思是"交给一把火",用来形容事物被彻底烧毁。比如在纪录片里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考古学家发现古村落遗址中有明显焚烧痕迹,旁白就会说"这座村落最终在战乱中付之一炬"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真实火灾吗?其实不然。最近某科技公司被曝光数据泄露,CEO在记者会上承诺"将问题服务器全部付之一炬",这里就是把抽象的数据危机转化为具象的火烧场景。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冲击力,又符合现代语境。
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这个成语常与"不得不"搭配使用。比如环保组织处理走私象牙时,工作人员会红着眼眶说:"我们不得不将这些艺术品付之一炬"。这种矛盾心理的刻画,让简单的焚烧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妙的用法在于其画面感。当作家描写"将十年日记付之一炬"时,不需要具体描述火苗如何吞噬纸张,读者自会脑补出燃烧的碎屑在风中打转的画面。这种留白艺术,正是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。
或许有人疑惑:现代社会很少真正纵火焚烧,这个成语会不会过时?看看最近的新闻就知道答案——某网红直播烧毁百万奢侈品抗议消费主义,评论区清一色用"付之一炬"来讨论这个行为。成语的生命力,正体现在它能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场景。
下次当你需要表达"彻底清除"的意思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它比"销毁"更有文学色彩,比"烧掉"更具历史厚重感。就像老茶配新壶,传统成语经过恰当使用,依然能在现代汉语中焕发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