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uì
  • diào
  • ré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á zuì diào rén

成语解释:见“伐罪吊民”。

成语出处:《南史·檀道济传》:“道济曰:‘伐罪吊人,正在今日。’皆释而遣之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锄强扶弱

繁体字形:伐辠弔人

英文翻译:A criminal suspect

伐罪吊人的意思

伐:1.砍(树):伐木。伐了几棵树。2.攻打:征伐。讨伐。北伐。3.姓。4.自夸:伐善。不矜不伐(不自大自夸)。

罪:1.犯法的行为:罪大恶极。立功赎罪。2.过失:不应归罪于人。3.依法给予的刑罚;惩处:判罪。待罪。4.苦难;痛苦:受罪。

吊:1.悬挂:门前吊着两盏红灯笼。2.祭奠死者或慰问死者的家属等:吊丧。3.用绳子向上提或向下放:把篮子吊下来。4.收回:吊销。5.给皮桶子加面或里子:吊皮袄。6.把球轻轻打到对方防守薄弱的地方:吊底线。打吊结合。7.量词。旧时钱币单位。一千个制钱或值一千个制钱的铜币数量叫一吊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成语评论

伐罪吊人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拆开来看其实很有意思。“伐罪”指讨伐有罪之人,“吊人”则是慰问受苦的百姓,合起来描述的是既有惩罚又有关怀的行动。比如历史书上常说:“古代贤君出征时伐罪吊人,既严惩暴政又安抚民心。”这种双重行动背后藏着什么逻辑?

为什么既要“惩罚”又要“关怀”?举个例子:某地发生官员贪污导致饥荒,新任官员到任后,一方面彻查贪腐(伐罪),另一方面开仓放粮救济灾民(吊人)。这就像修剪一棵生病的树——砍掉腐烂的树枝(惩罚错误),同时浇水施肥(保护整体健康)。只罚不救可能引发怨恨,只救不罚则难以根治问题。

现代职场中也能看到类似智慧。某公司发现部门业绩造假,管理层既处分责任人(伐罪),又给受影响的团队提供培训资源(吊人)。这种“刚柔并济”的处理方式,既维护了规则,也留住了人心。比起单纯指责或放任不管,这样的做法更能推动长远改善。

个人观察:平衡之道最考验智慧生活中我们常遇到“做错事的好人”或“好心办坏事”的情况。去年社区垃圾分类推行遇阻,有人故意乱丢垃圾(该罚),但调查发现是独居老人不懂操作(该帮)。最终居委会组织志愿者上门教学,同时对屡教不改者公示警告。这种既有规则底线又带温度的执行方式,反而让支持率提升了30%。

可见“伐罪吊人”不仅是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处世哲学。就像中医讲究“攻补兼施”,社会治理、团队管理乃至家庭教育中,找准惩罚与帮扶的配比,往往比单一手段更有效。下次遇到复杂矛盾时,不妨想想:此刻需要举起利剑,还是递出橄榄枝?或者,两者交替使用?

"伐罪吊人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