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èng cí fá zuì
成语解释:谓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。
成语出处:《书·大禹谟》;“肆予以尔众士,奉辞伐罪。”伐,一本作“罚”。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讨伐有罪的人
繁体字形:奉辭伐辠
英文翻译: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
奉:1.给;献给(多指对上级或长辈):奉献。奉上新书一册。2.接受(多指上级或长辈的):奉旨。奉上级命令。3.尊重:崇奉。奉为圭臬。4.信仰:信奉。素奉佛教。5.侍候:奉养。侍奉。6.敬辞,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:奉托。奉陪。奉劝。奉告。7.姓。
辞:1.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。2.言语文词:辞令。修辞。3.告别:辞行。4.不接受;请求离去:辞谢。辞职。5.解雇:辞退。他被老板辞了。6.躲避;推托:万死不辞。不辞辛苦。
伐:1.砍(树):伐木。伐了几棵树。2.攻打:征伐。讨伐。北伐。3.姓。4.自夸:伐善。不矜不伐(不自大自夸)。
罪:1.犯法的行为:罪大恶极。立功赎罪。2.过失:不应归罪于人。3.依法给予的刑罚;惩处:判罪。待罪。4.苦难;痛苦:受罪。
“奉辞伐罪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古雅,但它背后的逻辑其实很实用。先来看一个例子:古代将军奉命讨伐叛乱诸侯,出征前对士兵说:“我等奉天子之命,讨伐不臣之贼,此乃天经地义!”这种高举正义大旗的行动,正是“奉辞伐罪”的典型场景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的打仗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奉辞”二字。就像现在警察抓捕逃犯必须出示逮捕令,古代军队征讨敌人也需要有正当理由。比如某公司高管挪用公款,董事会召开紧急会议宣布:“根据公司章程第三条,现解除其职务并启动追责程序。”这种流程化的问责,其实也暗含“奉辞伐罪”的思维模式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的应用远比想象中广泛。邻居装修违规搭建,物业上门沟通时说:“我们按照业主公约第七章处理,请您配合整改。”这种“先讲规则再行动”的方式,既维护了社区秩序,又避免了直接冲突。我自己就见过小区用这种方法成功解决停车位纠纷,比吵架扯皮有效得多。
这里有个有趣的问题:奉辞伐罪和“师出有名”是同一个意思吗?两者确实像双胞胎,但细微差别在于前者更强调执行程序,后者侧重舆论正当性。就像企业裁员时,既要符合劳动法(奉辞),也要做好员工沟通(有名),缺一不可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变形运用。比如国际组织对某国实施制裁,公告中必定列明具体条款依据;家长教育孩子时先说“咱们家规第二条写着呢”,这些都在延续“先立规矩再行动”的智慧。我认为这种思维在法治社会尤为重要,它像安全气囊一样,既保护执行者的正当性,也给予被规范者申诉空间。
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需要坚持原则的情况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就像项目经理面对客户的无理要求,拿出合同条款逐条解释,既专业又避免了正面冲突。这种“戴着白手套办事”的方法,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留给现代职场的最佳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