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uì
  • diào
  • mí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á zuì diào mín

成语解释:伐:讨伐。吊:慰问。讨伐有罪,拯救百姓。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

成语出处:南朝(梁)任方《百辟劝进今上笺》:“伐罪吊民,一匡靖乱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锄强扶弱

繁体字形:伐辠弔民

英文翻译:To commit crimes and condone crimes

伐罪吊民的意思

伐:1.砍(树):伐木。伐了几棵树。2.攻打:征伐。讨伐。北伐。3.姓。4.自夸:伐善。不矜不伐(不自大自夸)。

罪:1.犯法的行为:罪大恶极。立功赎罪。2.过失:不应归罪于人。3.依法给予的刑罚;惩处:判罪。待罪。4.苦难;痛苦:受罪。

吊:1.悬挂:门前吊着两盏红灯笼。2.祭奠死者或慰问死者的家属等:吊丧。3.用绳子向上提或向下放:把篮子吊下来。4.收回:吊销。5.给皮桶子加面或里子:吊皮袄。6.把球轻轻打到对方防守薄弱的地方:吊底线。打吊结合。7.量词。旧时钱币单位。一千个制钱或值一千个制钱的铜币数量叫一吊。
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伐罪吊民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风,但它传递的理念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简单来说,它描述的是通过推翻暴政来解救百姓的行为。比如历史书中常提到:“周武王伐纣,不仅是为了推翻商朝,更是为了吊民伐罪,让百姓脱离苦难。”这里既强调武力行动的必要性,也突出了对普通人的关怀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“伐罪”和“吊民”要放在一起说?其实这两个动作相辅相成。假设一个村庄被恶霸欺压,村民苦不堪言——这时候若有人挺身而出打倒恶霸(伐罪),同时给村民分发粮食、重建房屋(吊民),才算真正解决问题。光打倒坏人却不帮助受害者,就像只拆了旧房子却没盖新家一样。

现代社会中,这个成语还能用吗?比如某地发生自然灾害,政府既要追查豆腐渣工程的责任人(伐罪),又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(吊民),这就是当代版的逻辑。再比如企业反腐行动中,处罚贪腐高管后,通过制度改革保障员工权益,同样暗合这种思维。
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可贵的是传递了“行动的双重责任”。就像医生既要切除肿瘤,也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。现实中,我们常看到某些“正义行动”停留在表面——比如只抓小偷却不管失主损失,或者只顾捐款而忽视问题根源。真正的改变需要两手抓,既破又立。

或许有人觉得这要求太高,但换个角度看,小到社区志愿者调解邻里矛盾,大到国际组织调解战争冲突,本质上都在实践类似的逻辑:先制止错误行为,再修复受损关系。这种思维模式放在今天,反而能帮助我们更系统地看待问题,避免“头疼医头”的局限性。

下次遇到需要解决的矛盾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解决问题不能只停留在“破旧”,更要着眼于“立新”。就像修剪树木,剪掉枯枝后还得施肥浇水,才能让整棵树重新焕发生机。这种古老智慧,在今天依然闪着光。

"伐罪吊民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