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ōng ěr wàng sī,guó ěr wàng jiā
成语解释: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,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。形容一心为公为国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,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可分开使用
繁体字形:公耳忘私,国耳忘家
英文翻译:Public ear forgets private, national ear forgets home
公:1.属于国家或集体的(跟“私”相对):公款。公物。公事公办。2.共同的;大家承认的:公分母。公议。公约。3.属于国际间的:公海。公制。公历。4.使公开:公布。公之于世。5.公平;公正:公买公卖。大公无私。秉公办理。6.公事;公务:办公。公余。因公出差。7.姓。8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:公爵。公侯。王公大臣。9.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:诸公。张公。10.丈夫的父亲;公公:公婆。11.属性词。(禽兽)雄性的(跟“母”相对):公羊。这只小鸡是公的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忘:忘记:喝水不忘掘井人。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私:1.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(跟“公”相对):私事。私信。私有。2.自私(跟“公”相对):私心。大公无私。3.暗地里;私下:私访。窃窃私语。4.秘密而不合法的:私货。私盐。私通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忘:忘记:喝水不忘掘井人。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“公耳忘私,国耳忘家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,其实说的就是“为了公事顾不上私利,为了国家顾不上小家”。比如疫情期间,许多医护人员连续几个月不回家,吃住在医院,甚至错过了家人的生日或重要节日。他们不是不想家,而是知道自己的责任关系到更多人的安危。这时候,这句成语就成了他们行动的最好注解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“忘私忘家”的精神是不是太极端了?其实成语强调的是优先级的选择,而不是完全否定个人需求。就像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时,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保护群众,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。这种价值观在关键时刻的取舍中显得尤为重要。
我曾在社区见过一位退休老教师,自发组织义务补习班,连孙子生病住院都没停下课程。邻居劝她休息,她却说:“这些孩子下周要考试,这时候撂挑子,我晚上睡不着。”这种“忘家”不是冷漠,而是把对他人的责任看得比自己方便更重要。这种选择背后,藏着普通人身上最朴实的英雄主义。
现代社会讲究工作生活平衡,这句成语还适用吗?其实二者并不矛盾。就像程序员熬夜修复系统漏洞,表面看是“忘私”,实则是专业精神的体现。关键不在于牺牲多少,而在于是否清楚自己为何而坚持。当医生连续手术16小时后瘫坐在走廊,他可能在用另一种方式诠释“家”的含义——把患者的健康当成了更大的家庭责任。
有个细节很有意思:成语里“忘”字不是真的遗忘,而是暂时搁置。就像抗洪战士泡在泥水里三天没给家里打电话,等任务结束,他们第一个掏出的还是手机给家人报平安。这种“先公后私”的智慧,其实暗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责任观——大事当前,先护住更多人,再回头经营自己的小幸福。
最后想说,完全做到“忘私忘家”或许很难,但能在关键事上拎得清轻重,已经是对这句成语最好的践行。就像我们不会苛责父母偶尔缺席家长会,只要他们是用行动在教会孩子什么是责任与担当。生活需要这样的清醒时刻,让我们在公私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