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ōng ér wàng sī
成语解释:为了公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。
成语出处:汉 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化成俗定,则为人臣者,主耳忘身,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在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公而忘私
英文翻译:selfless
公:1.属于国家或集体的(跟“私”相对):公款。公物。公事公办。2.共同的;大家承认的:公分母。公议。公约。3.属于国际间的:公海。公制。公历。4.使公开:公布。公之于世。5.公平;公正:公买公卖。大公无私。秉公办理。6.公事;公务:办公。公余。因公出差。7.姓。8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:公爵。公侯。王公大臣。9.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:诸公。张公。10.丈夫的父亲;公公:公婆。11.属性词。(禽兽)雄性的(跟“母”相对):公羊。这只小鸡是公的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忘:忘记:喝水不忘掘井人。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私:1.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(跟“公”相对):私事。私信。私有。2.自私(跟“公”相对):私心。大公无私。3.暗地里;私下:私访。窃窃私语。4.秘密而不合法的:私货。私盐。私通。
“公而忘私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为了公事忘记私事”,但实际使用时更多指为了集体利益主动舍弃个人得失。比如,某公司团队赶项目时,一位同事主动放弃周末休息,连续加班协调资源,最后项目成功上线,他却累得病倒了。这种情况下,大家可能会评价他“真是公而忘私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“忘私”是不是非得牺牲健康才算数?其实不然。比如社区志愿者组织垃圾分类活动,有人暂时放下自己的娱乐时间去帮忙,虽然谈不上“伟大牺牲”,但同样属于公而忘私的范畴。关键在于是否以公共利益为优先考量,而不是用牺牲程度来衡量。
历史上有个经典例子:大禹治水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。当时洪水威胁整个部落生存,大禹作为首领,十三年间多次路过家门却顾不上探望家人。这种故事传递的不仅是奉献精神,更凸显了特殊情境下个人与集体的优先级选择。放到今天,急诊医生连夜抢救病人、消防员冲进火场,都是类似的逻辑。
有人质疑:现代社会强调个人权益,公而忘私会不会过时了?我倒觉得,这个成语更像一种“情境智慧”。就像疫情期间,无数普通人主动配合居家隔离,暂时放下个人自由换取公共安全。这种既保护自己又顾及他人的行为,恰恰是新时代“公而忘私”的生动体现——不需要悲情叙事,而是理性权衡后的共同选择。
工作中常见这样的场景:部门接到紧急任务,有人主动分担同事的工作量;学校小组作业里,总有人默默多做些查资料的基础工作。这些小事看似平淡,却能让整个团队更高效运转。与其说这是单纯的“无私”,不如理解为“看得见更大的画面”——当集体目标达成时,个人的长期利益其实也得到了保障。
最后想说,公而忘私不是要求人当圣人,而是提醒我们在关键节点上,偶尔把“我”暂时放一放。就像篮球比赛中,球员放弃个人投篮机会把球传给位置更好的队友,这种选择往往能带来更漂亮的得分。生活中的集体协作,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