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ōng
  • ér
  • wàng
  • guó
  • ér
  • wàng
  • jiā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ōng ér wàng sī,guó ér wàng jiā

成语解释: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,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。形容一心为公为国

成语出处: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六回:“但自古道:‘公而忘私,国而忘家。’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可分开使用

繁体字形:公而忘私,国而忘家

英文翻译:Forget the public and forget the private

公而忘私,国而忘家的意思

公:1.属于国家或集体的(跟“私”相对):公款。公物。公事公办。2.共同的;大家承认的:公分母。公议。公约。3.属于国际间的:公海。公制。公历。4.使公开:公布。公之于世。5.公平;公正:公买公卖。大公无私。秉公办理。6.公事;公务:办公。公余。因公出差。7.姓。8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:公爵。公侯。王公大臣。9.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:诸公。张公。10.丈夫的父亲;公公:公婆。11.属性词。(禽兽)雄性的(跟“母”相对):公羊。这只小鸡是公的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忘:忘记:喝水不忘掘井人。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
私:1.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(跟“公”相对):私事。私信。私有。2.自私(跟“公”相对):私心。大公无私。3.暗地里;私下:私访。窃窃私语。4.秘密而不合法的:私货。私盐。私通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忘:忘记:喝水不忘掘井人。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
成语评论

公而忘私,国而忘家”是什么意思呢?说白了,就是一个人为了公共利益或国家大事,能暂时放下自己的私事或家庭。比如,一位医生在疫情暴发时主动申请去一线支援,顾不上照顾家里年幼的孩子,这就是典型的“公而忘私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精神是不是太“高大上”了?普通人能做到吗?其实,这种价值观并不是要求每个人必须牺牲一切,而是强调在关键时刻能分清主次。比如一位社区志愿者为了组织核酸检测,连续几天熬夜工作,虽然家里的事暂时搁置了,但这种选择恰恰体现了“舍小为大”的朴素智慧。

再举个例子:历史上大禹治水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表面看是“不顾家”,实际上他解决的是关乎千万人安危的洪水问题。这种故事为什么能流传千年?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核心观点: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,如何选择决定了社会的凝聚力

当代社会还需要这种精神吗?我的观点是:需要,但形式可以更灵活。比如创业者为了团队发展暂时压缩个人休息时间,科研人员为攻克技术难题加班加点,本质上都是“国而忘家”的现代变体。关键在于这种选择是否出于真正的价值认同,而非被迫的自我感动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疫情期间许多外卖小哥主动为隔离居民送货,他们未必读过成语故事,却在行动中践行着“公而忘私”。这说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从未消失,只是随着时代换了新的表达方式。当我们在街头看到志愿者维持交通秩序,或在新闻里看到消防员逆火而行时,不妨多一份理解——正是这些具体的选择,构建着社会的温度。
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明天你遇到需要暂时放下个人事务去帮助他人的情况,你会用什么方式既承担责任,又照顾好自己?平衡之道,或许才是这个成语留给现代人最珍贵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