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ó
  • ěr
  • wàng
  • jiā
  • gōng
  • ěr
  • wà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uó ěr wàng jiā,gōng ěr wàng sī

成语解释: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,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。形容一心为公为国

成语出处:鲁迅《两地书》:“而当时改革的人,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尔忘家,公尔忘私的气概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可分开使用

繁体字形:国尔忘家,公尔忘私

英文翻译:Forget your family, forget your private business

国尔忘家,公尔忘私的意思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尔:1.文言人称代词。你。2.文言指示代词。1.如此;这样:果尔。2.这;那:尔日。尔时。3.表示情态的后缀:偶尔。莞尔。4.文言助词。而已;罢了:无他,但手熟尔。

忘:忘记:喝水不忘掘井人。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
公:1.属于国家或集体的(跟“私”相对):公款。公物。公事公办。2.共同的;大家承认的:公分母。公议。公约。3.属于国际间的:公海。公制。公历。4.使公开:公布。公之于世。5.公平;公正:公买公卖。大公无私。秉公办理。6.公事;公务:办公。公余。因公出差。7.姓。8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:公爵。公侯。王公大臣。9.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:诸公。张公。10.丈夫的父亲;公公:公婆。11.属性词。(禽兽)雄性的(跟“母”相对):公羊。这只小鸡是公的。

尔:1.文言人称代词。你。2.文言指示代词。1.如此;这样:果尔。2.这;那:尔日。尔时。3.表示情态的后缀:偶尔。莞尔。4.文言助词。而已;罢了:无他,但手熟尔。

忘:忘记:喝水不忘掘井人。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
私:1.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(跟“公”相对):私事。私信。私有。2.自私(跟“公”相对):私心。大公无私。3.暗地里;私下:私访。窃窃私语。4.秘密而不合法的:私货。私盐。私通。

成语评论

国尔忘家,公尔忘私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举个例子,假设一个医生在疫情暴发时,连续几个月坚守医院,顾不上回家探望父母,甚至没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。这种“舍小家、为大家”的行为,就是对这个成语最直接的诠释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价值观放在今天还适用吗?其实,这种精神并不是要求人们完全抛弃家庭,而是强调在重大公共事务面前,能分清主次矛盾。比如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时,心里装着的是整栋楼居民的安全,而不是自己的安危,这种瞬间的取舍恰恰体现了责任感的重量。

现代职场中也能看到这种精神的影子。某科技公司的项目经理为了按时交付抗疫物资调度系统,带着团队连续加班三周。当同事问他为什么不申请调休时,他指着电脑屏幕说:“这套系统早一天上线,就能多保护几百个医护人员。”这种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得失之上的选择,正是“公尔忘私”的生动实践。

需要警惕的是,这种精神不应成为道德绑架的工具。我曾在社区志愿者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情况:有位退休教师因为长期超负荷参与防疫工作,导致旧疾复发。这提醒我们,在推崇奉献精神的同时,也要建立合理的轮换机制,毕竟可持续的付出比短期透支更有价值。

观察历史会发现,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,到当代航天人常年驻扎发射基地,这种精神始终在推动文明进步。但新时代的解读应该更人性化——就像登山队员在冲击峰顶时互相照应,既要追求团队目标,也要系紧彼此的安全绳。真正的奉献精神,应该建立在保障基本权益的基础之上。

如何在个人与集体之间找到平衡点?或许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的“双赢思维”。某环保组织负责人这样安排工作:重大污染事件应急期间全员驻守,但平时实行弹性工作制,允许员工接送孩子上学。这种张弛有度的模式,既守护了青山绿水,也留住了人间烟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