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ōng
  • dào
  • zǒng
  • zài
  • rén
  • xī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ōng dào zǒng zài rén xīn

成语解释:公道:公正的道理。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

成语出处: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20回:“人家听了,也只有再三劝慰;说什么公道总在人心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
繁体字形:公道总在人心

英文翻译:Justice is always in the heart

公道总在人心的意思

公:1.属于国家或集体的(跟“私”相对):公款。公物。公事公办。2.共同的;大家承认的:公分母。公议。公约。3.属于国际间的:公海。公制。公历。4.使公开:公布。公之于世。5.公平;公正:公买公卖。大公无私。秉公办理。6.公事;公务:办公。公余。因公出差。7.姓。8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:公爵。公侯。王公大臣。9.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:诸公。张公。10.丈夫的父亲;公公:公婆。11.属性词。(禽兽)雄性的(跟“母”相对):公羊。这只小鸡是公的。

道:1.道路:铁道。大道。人行道。羊肠小道。2.水流通行的途径:河道。下水道。黄河故道。3.方向;方法;道理:志同道合。头头是道。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4.道德:道义。5.技艺;技术:医道。茶道。花道。书道。6.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:尊师重道。传道。卫道士。7.属于道教的,也指道教徒:道院。道士。道姑。老道。一僧一道。8.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:一贯道。9.线条;细长的痕迹:画了两条横道儿,一条斜道儿。10.姓。11.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。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,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。12.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。13.说:道白。能说会道。一语道破。14.用语言表示(情意):道喜。道歉。道谢。15.说(跟文言“曰”相当,多见于早期白话)。16.以为;认为:我道是谁呢,原来是你。

总:1.总括;汇集:总之。汇总。总其成。总起来说。把两笔账总到一块儿。2.全部的;全面的:总账。总动员。总攻击。总罢工。总的情况对我们非常有利。3.概括全部的;为首的;领导的:总纲。总则。总店。总工会。总路线。总司令。总书记。4.一直;一向:天总不放晴。晚饭后他总是到湖边散步。5.毕竟;总归:冬天总要过去,春天总会来临。小孩子总是小孩子,哪能像大人那样有力气。

在:1.存在;生存:精神永在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父母都在。2.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:我今天晚上不在厂里。你的钢笔在桌子上呢。3.留在:在职。在位。4.参加(某团体);属于(某团体):在党。在组织。5.在于;决定于:事在人为。学习好,主要在自己努力。6.“在”和“所”连用,表示强调,下面多连“不”:在所不辞。在所不惜。在所不计。在所难免。7.表示时间、处所、范围、条件等:事情发生在去年。在礼堂开会。这件事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。在他的帮助下,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8.正在:风在刮,雨在下。姐姐在做功课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公道总在人心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们对是非对错有一种天然的判断力。比如,当某个社会事件引发争议时,即使舆论一时混乱,最终大多数人仍会倾向于支持符合道义的一方。这种现象背后,是否说明人类对“公平”的追求是一种本能?

举个例子:邻居家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你的花盆,如果家长主动道歉并提出赔偿,周围人往往会觉得“这家人讲道理”;但如果家长推卸责任甚至恶语相向,即便没有第三方评判,大家心里也会默默贴上“不讲理”的标签。这种无声的共识,正是“公道在人心”最朴素的体现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实中有那么多冤假错案,怎么能说公道一定在人心呢?”其实,成语强调的是“人心所向”而非“即时结果”。比如历史上许多被误解的人物,像商鞅变法时的争议、王安石改革的毁誉,当时或许背负骂名,但后人重新审视时,往往会给出更客观的评价——时间就像一把筛子,最终留下的常是更接近真实的判断。

我个人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互联网时代,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后,“公道”反而更容易浮出水面。比如某公司被曝出欺压员工,即便最初试图掩盖,网友自发形成的追问和证据梳理,常能推动真相水落石出。这说明当个体判断汇聚成集体认知时,会产生某种“纠错机制”。

当然,人心对公道的判断也会受认知局限的影响。就像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,有人因担心被讹诈而犹豫,但这恰恰反映出人们对“既想行善又怕吃亏”的矛盾心理。这种情况下,完善制度保障(如监控普及、法律支持)反而能帮助人们更坚定地践行心中的公道。

或许真正重要的是:与其纠结“公道是否绝对存在”,不如相信多数人内心存在向善的准绳。就像春天播种后总会有杂草,但人们依然会耐心除草、等待收获——对待社会中的是非对错,或许也需要这样的耐心与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