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chū
  • kǒu
  • ěr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chū kǒu rù ěr

成语解释:指品德、才能超出同类之上。

成语出处: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年》:“王曰:‘言出于余口,入于尔耳,谁告建也?’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定语;指不为外人知道的言论

繁体字形:出口入耳

英文翻译:Speak to the ear

出口入耳的意思
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
成语评论

出口入耳”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陌生,但仔细想想其实很贴近生活。比如同事小张开会时总爱打断别人:“我觉得这个方案应该这样改!”可当别人提出建议时,他却低头刷手机。这种“单向输出”的沟通方式,可不就是话从自己嘴里出去,却进不了别人的耳朵吗?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明明在对话,信息却像穿过空气一样消失了?其实这和“有效倾听”直接相关。上周团队聚餐时,实习生小王分享老家趣事,主管老李边听边点头,最后竟然问:“你刚才说的酸菜鱼哪家店好吃?”——你看,耳朵虽然在工作,大脑却开了小差。

我在咖啡馆见过特别有意思的一幕。两位老爷爷下象棋时,穿灰夹克的爷爷每走一步都要解说战术,对面的蓝衬衫爷爷却始终笑眯眯回应“对对对”。半小时后棋盘局势突变,蓝衬衫爷爷突然说:“你第七步跳马时就漏看车了。”原来他看似敷衍的应答里,藏着真正的思考与判断。

现代人常抱怨沟通成本高,或许该换个角度想:当我们在说“你听懂了吗”时,是否也该问问自己“我说明白了吗”?就像教孩子系鞋带,蹲下来和他保持平视,手把手示范比站着指挥更有效。真正的沟通从来不是单声道广播,而是需要调试好接收频率的双向电台。

下次遇到“鸡同鸭讲”的情况,不妨试试“说话三秒,倾听五秒”的小技巧。就像邻居张阿姨总抱怨女儿不听话,有天她突然改问:“你说那个明星为什么这么火呀?”结果女儿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,母女关系反而拉近了。有时候,让耳朵成为信息的过滤器,嘴巴才能变成情感的扩音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