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ū yán tǔ cí
成语解释:见“出言吐气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·词采》:“无论生为衣冠仕宦,旦为小姐夫人,出言吐词,当有隽雅雍容之度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人的说话等
繁体字形:出言吐詞
英文翻译:converse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吐:[tǔ]1.使东西从嘴里出来:吐核儿(húr)。吐痰。2.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:吐穗儿。吐絮。蚕吐丝。3.说出来:谈吐。吐露。吐字。吐实情。[tù]1.(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)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:呕吐。吐血。上吐下泻。2.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。
词:1.(词儿)说话或诗歌、文章、戏剧中的语句:戏词。义正词严。词不达意。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。2.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,起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,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,因此又叫做长短句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3.语言里最小的、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。
哎呦,说到“出言吐词”这个成语,估计不少人会挠头:这词儿啥意思啊?说白了,它就是说一个人说话时用词讲究、表达精准,比如你看到同事开会时逻辑清晰、句句切中要害,就可以夸他“出言吐词果然有水平”。你品,这成语是不是自带一股文雅又不失力道的劲儿?
那问题来了——为什么要重视“出言吐词”呢?嘿,这可得拎清楚了!比如你劝朋友别熬夜,如果说“你再这样迟早秃成电灯泡”,虽然扎心但效果拔群;可要是换成“建议您合理调整作息周期”,听着专业却像在念说明书。你懂的,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,这就是成语里藏的智慧。
举个真实场景哈:上周我去菜市场,听见大妈砍价时说:“老板你这萝卜蔫得能当毛笔使了,便宜两块我帮你清库存咋样?”瞧瞧,既点出问题又给台阶下,比干喊“太贵了”强十八条街。所以说啊,出言吐词这本事,搁哪儿都是硬通货。
不过有人可能嘀咕:说话这么讲究累不累啊?我的个人观点是——刚开始确实费脑细胞,但就跟学骑自行车似的,练熟了自然能边骑边哼小曲儿。关键得抓住三点:看场合选词儿、对人物换说法、带情绪加调料。比如说教孩子写作业,吼“这么简单都不会”不如问“这道题卡哪儿了?咱们拆开来看”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语言就像瑞士军刀,用对了能开罐头也能修手表。甭管是谈生意还是哄对象,琢磨透“出言吐词”的门道,保准让你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。这功夫可不是天生的,多听相声学抖包袱,多看辩论练逻辑,日子久了准能张嘴就来段贯口——当然,可别真拿菜市场当德云社使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