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chū
  • yá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chū yán tǔ yǔ

成语解释:见“出言吐气”。

成语出处:《平山冷燕》第六回:“宋信见冷绛雪出言吐语伶牙利齿,先有三分惧怯,不敢多言,只喏喏而已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人的说话等

繁体字形:出言吐語

英文翻译:converse

出言吐语的意思
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
吐:[tǔ]1.使东西从嘴里出来:吐核儿(húr)。吐痰。2.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:吐穗儿。吐絮。蚕吐丝。3.说出来:谈吐。吐露。吐字。吐实情。[tù]1.(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)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:呕吐。吐血。上吐下泻。2.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。

语:[yǔ]1.话:语言。语音。汉语。外语。成语。千言万语。2.说:细语。低语。不言不语。默默不语。3.谚语;成语:语云,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”4.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:手语。旗语。灯语。5.姓。[yù]告诉:不以语人。

成语评论

你别说,“出言吐语”这事儿啊,还真挺有意思的。比如有人一开口就像《三国演义》里的诸葛亮,上来就甩个“舌战群儒”,那气势直接能把对手镇住。但要是换个场景,比如菜市场砍价的大妈,一嗓子“货比三家不吃亏”,这接地气的表达反而更管用。说白了,同一句话换个说法,效果能差出十万八千里。

哎,这里头有个问题:为啥有些话听着顺耳,有些话就像踩了雷?举个栗子,朋友问你“我这衣服显胖吗”,要是回一句“衣服没问题,你该减肥了”,估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。但换成“这颜色衬得你气色好,不过换件高腰款可能更显比例”,听着是不是舒服多了?你看,关键不在“说什么”,而在“怎么说”。
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起个经典案例。以前公司新来的实习生,汇报方案时总爱用“必须”“绝对”这种词,结果被领导约谈。后来改成“我观察到数据趋势显示...”“或许可以尝试...”这样的表达,反而更容易被采纳。这事儿说明啥?职场上啊,把“硬邦邦的石头话”打磨成“圆润的鹅卵石”,才是真本事。

不过话又说回来,现在有些年轻人把“会说话”玩成了套路。就像上次聚餐,隔壁桌小情侣全程用网络流行语对话,听着就像在背台词。要我说啊,真诚才是必杀技。就像老话说的“良言一句三冬暖”,关键得走心。光顾着堆砌漂亮话,反而容易变成“茶壶煮饺子——有货倒不出”。

最后聊点实在的。下次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,不妨试试“三明治沟通法”:先肯定对方合理的部分,再温和提出建议,最后给个积极展望。比如“您这个方案在成本控制上很到位,如果能在用户体验方面再优化下细节,说不定能成为今年的爆款项目”。这么一来,既表达了观点,又留了台阶,两全其美不是?

说到底,语言就像水,装在什么容器就成什么形状。但别忘了,再精巧的容器,装的也得是实实在在的内容。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成语里,“言为心声”四个字,到今天依然闪着智慧的光呢。

出言吐语的造句

  1. 造句 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。
  2. 造句 她吓人的地方倒不是默不作声,而是她出言吐语时声调总是那么高高在上,自命不凡,这叫伊丽莎白立刻想起了韦翰先生的话。
  3. 造句 他出言吐语含混不清,喉咙眼里好象灌进了不少泥浆似的.
  4. 造句 他那一套礼貌举止,也象他的出言吐语一样,已经陈腐不堪.
  5. 造句 令堂也琐碎些,只是逆来顺受,不该这等放泼,出言吐语,教道乡村。
  6. 造句 母亲实在太厌恶他了,因此伊丽莎白有时候竟会认为,即使以他财产地位,也挽回不了母亲的心,可是,母亲对这门婚姻无论是坚决反对也好,欣喜若狂也好,她的出言吐语反正都是不得体。
  7. 造句 后来知道茹家是京剧世家,又是在“富连成”锤炼出来的,上了台出言吐语,举手投足,都有讲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