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ū yán yǒu zhāng
成语解释:说话有条理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都人士》:“彼都人士,狐裘黄黄,其容不改,出言有章。行归于周,万民所望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说话
繁体字形:出言有章
英文翻译:Make a statement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又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章:1.诗、文、歌曲的段落:第一章。乐章。2.章程;条目:党章。招生简章。3.条理:杂乱无章。4.图章:印章。盖章。5.佩戴在身上的标志:徽章。领章。6.古又同“嫜(zhāng)”。
“出言有章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说话有章法”,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谈吐清晰、逻辑严谨。比如职场中,一位项目负责人向团队解释方案时说:“我们先梳理用户需求,再拆分任务节点,最后分阶段验收成果。”短短一句话,既明确了步骤,又突出了重点,这就是典型的“出言有章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说话有条理真的那么重要吗?试想这样一个场景:朋友向你吐槽工作压力大,你回应道:“可以试试每天列出三件优先级最高的事,完成后给自己小奖励。”这种直接给出行动建议的沟通方式,比单纯说“别焦虑”更有实际帮助。语言的组织能力,本质上是在帮对方快速抓取有效信息。
生活中如何做到“出言有章”?我观察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菜市场里,经验丰富的摊主总会主动介绍:“这菠菜今早刚从地里摘的,叶子嫩得很,凉拌煮汤都合适。”短短二十字,包含了新鲜度、品质和用法,比机械重复“便宜卖了”更能打动顾客。这说明,清晰的表达往往源于对信息的精准筛选。
有人认为口才好坏是天生的,其实不然。我曾在读书会见过一位工程师,刚开始发言时总爱用“可能”“大概”之类的模糊词,后来他刻意练习用“第一、第二、第三”的结构表达观点,半年后竟成了小组里最受欢迎的分享者。可见,语言组织更像一项可训练的技能,而非玄乎的“天赋”。
当我们在会议上听到有人说:“我补充三点:成本控制、风险预估、替代方案”,这种结构化表达就像给信息贴上了导航标签。反观那些绕来绕去的发言,听众往往需要反复确认:“您刚才说的重点是?”语言的章法,本质上是为他人节省理解成本。
最后想说,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,但真正能穿透噪音的,永远是那些经过精心组织的语言。就像写文章需要段落分明,说话也需要有起承转合。下次开口前,不妨先在心里搭个简易框架——这或许就是“出言有章”最简单的实践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