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shí dàn sī
成语解释:谓奏乐。
成语出处:宋·秦观《代贺兴龙节表》:“加笾折俎,初偿露酎之醇;击石弹丝,始奏《钧天》之妙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音乐等
繁体字形:撃石彈絲
英文翻译:Stone bullet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弹:[dàn]1.弹子:弹丸︱泥弹。2.枪弹;炮弹;炸弹。[tán]1.用手指弹击:把袖子上的土弹掉。2.用手指、器具拨弄或敲击乐器:弹吉他。弹钢琴。3.有弹力或用弹力发射:弹簧。弹射。4.抨击;检举:弹劾。讥弹。
丝:1.蚕吐的像线的东西,是绸缎的原料。2.像丝的东西:粉丝。尼龙丝。3.形容极小,细微:丝毫。一丝不苟。4.市制长度、质量单位。10丝为1毫。
“击石弹丝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背后藏着一种巧妙的智慧。想象一下,有人拿着石头去敲打一根细丝,丝线可能瞬间断裂,石头也会被弹开——这种“硬碰硬”的方式,是不是既费力又没效果?比如老张总用批评的方式教育叛逆期的儿子,结果两人越吵越凶,这不就是现实版的“击石弹丝”吗?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以卵击石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对象特性的匹配。“以卵击石”强调强弱悬殊的对抗,而“击石弹丝”更强调方法工具与目标的不适配。就像用斧头修剪盆栽,用渔网捕捉蝴蝶,再努力也可能事倍功半。
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比如小王用背词典的方式学口语,三个月后发现还是开不了口;李阿姨天天转发养生文章劝说老伴戒烟,反被嫌唠叨。这些场景都在提醒我们:解决问题不能光靠蛮力,找准“剪刀裁布,针线缝衣”的适配逻辑更重要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尤为警醒。当“内卷”成为常态,很多人陷入“更努力就能成功”的思维定式,却忽略了方法论的升级迭代。就像智能手机时代还坚持用传呼机,方向偏差时的努力反而会成为进步的阻力。
下次遇到难题卡壳时,不妨停下手里的“石头”,观察眼前的“丝线”:是否需要换成更柔和的沟通方式?是不是该换种学习策略?转变思路的过程,或许就能发现藏在成语里的通关密码——找到四两拨千斤的那个支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