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è hé shí yí
成语解释:十分符合当时的需要或潮流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事物等
繁体字形:切合時宜
英文翻译:On time
切:[qiē]1.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:切西瓜。把肉切成丝儿。切断敌军退路。2.直线与圆、直线与球、圆与圆、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。[qiè]1.合;符合:文章切题。说话不切实际。2.贴近;亲近:切身。亲切。3.急切;殷切:迫切。恳切。回国心切。4.切实;务必:切记。切忌。切不可骄傲。5.用在反切后头,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。如“塑,桑故切”。见〖反切〗。6.姓。
合:[hé]1.闭;合拢:合眼。笑得合不上嘴。2.结合到一起;凑到一起;共同(跟“分”相对):合办。同心合力。3.全:合村。合家团聚。4.符合:合情合理。正合心意。5.折合;共计:一公顷合十五市亩。这件衣服连工带料合多少钱?6.应当;应该:理合声明。7.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:大战三十余合。8.在太阳系中,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、地球成一直线,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,叫做合。9.姓。10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“閤”[gě]1.容量单位,10勺等于1合,10合等于1升。2.量粮食的器具,容量是1合,方形或圆筒形,多用木头或竹筒制成。
时:1.时间(对空间而言):时空观念。2.时代;时候:古时。唐时。战时。3.时间单位。旧指时辰,现指小时,即一日(一个昼夜)的二十四分之一。4.指规定的时间:按时上班。过时作废。5.季节:四时如春。6.现在的;当时的:时事。时兴。7.时俗;时尚:入时。8.副词。时常:时时。时有错误。9.有时候:时阴时晴。10.时机:不误农时。
宜:1.合适:相宜。适宜。权宜之计。因地制宜。2.应当(今多用于否定式):事不宜迟。3.当然;无怪:宜其无往而不利。4.姓。
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华,但很多人好奇:究竟什么样的场景才叫「切合时宜」?举个通俗的例子,朋友创业失败时如果说「塞翁失马」,既化解尴尬又传递希望,远比「节哀顺变」来得恰当。这种精准的语言选择就像给伤口贴创可贴,既不会小题大做,又能起到保护作用。
有人问:如何判断成语用得是否应景?关键在于观察语境中的「时间差」。比如同事熬夜完成项目时,用「焚膏继晷」形容他的勤奋就特别贴切,但若用在午休打盹的同事身上,就会变成黑色幽默。这个时间要素就像炒菜的火候,早一秒生涩,晚一秒焦糊。
职场中的成语运用更有讲究。当领导问及项目进展,用「水到渠成」替代「马上就好」,既展现专业度又留有回旋余地。有个真实案例:某销售总监在季度汇报时用「厚积薄发」描述团队建设期,成功将数据下滑转化为战略储备,这正是把握时机的语言艺术。
有人疑惑:过时的成语是否还能使用?其实老树也能发新芽。疫情期间「众志成城」重新焕发生机,社区通知里一句「勠力同心」比冷冰冰的「严禁外出」更有温度。关键在赋予旧词新语境,就像把传家宝改造成现代首饰,既保留文化基因又符合当下审美。
个人认为,成语的时宜性本质是种「文化共情」。去年参加国际会议时,用「他山之石」形容跨文化合作,外国学者虽然不懂字面意思,却通过上下文理解了智慧共享的内涵。这提醒我们:真正契合时宜的表达,应当像桥梁的榫卯结构,既扎根传统又连接当下。
最后分享个小窍门:观察新闻主播的措辞选择。重大灾害报道常用「多难兴邦」,经济复苏则用「否极泰来」,这些经过推敲的成语运用,就像气象台的卫星云图,精准捕捉着时代情绪的阴晴圆缺。下次开口前,不妨先当个语言气象观察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