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ōng
  • shí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ù tōng shí yí

成语解释:不明白当时的形势潮流

成语出处:明·郎瑛《七修类稿·方头》:“今人言不通时宜而无顾忌者曰方头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懂为人处世

繁体字形:不通時宜

英文翻译:Out of season

不通时宜的意思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
时:1.时间(对空间而言):时空观念。2.时代;时候:古时。唐时。战时。3.时间单位。旧指时辰,现指小时,即一日(一个昼夜)的二十四分之一。4.指规定的时间:按时上班。过时作废。5.季节:四时如春。6.现在的;当时的:时事。时兴。7.时俗;时尚:入时。8.副词。时常:时时。时有错误。9.有时候:时阴时晴。10.时机:不误农时。

宜:1.合适:相宜。适宜。权宜之计。因地制宜。2.应当(今多用于否定式):事不宜迟。3.当然;无怪:宜其无往而不利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哎哟喂,今天咱们来唠唠那些“不通时宜”的成语!你比如有人对着熬夜加班的同事来一句“闻鸡起舞”,这味儿是不是有点怪?成语虽说是文化瑰宝,但有些词儿啊,放到现在真得掂量掂量场合再用。

这时候可能有老铁要问了:“为啥有些成语用起来会尴尬呢?”说白了就是时代变太快,语言环境早就天翻地覆了。举个栗子,“三从四德”这种词儿,搁古代是夸人,现在要是用来夸姑娘,怕是要收获白眼套餐——毕竟现在讲究的是男女平等嘛!

不过话又说回来,这些“过期词汇”真就一无是处?我看未必!就像“守株待兔”这种成语,虽然原意是讽刺不劳而获,但现在用来调侃那些等天上掉馅饼的摸鱼党,反而多了层黑色幽默的味道。关键还是得看咱们怎么旧瓶装新酒。

说到这儿突然想到个趣事儿。前阵子听人用“举案齐眉”夸新婚夫妻,结果被吐槽“这都啥年代了还搞相敬如宾那套”。你品,你细品,这不就是典型的文化代沟?不过依我看啊,这类成语就像传家宝,咱得学会擦亮了再用,别让灰尘盖住了它本来的光彩。

说到底,语言这玩意儿就跟衣服似的,得看场合穿搭。下次要是听见有人说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,咱也别急着翻脸。不妨接茬儿逗他:“大哥这话说得妙啊,不过现在流行的是‘女子有才闯天下’,要不咱组队报个夜校进修班?”你看,既化解了尴尬,又传播了新观念,这不比直接怼人香?

要我说,这些“不通时宜”的成语就像老式留声机,放着当摆设确实占地方,但要是懂得接个蓝牙音箱,照样能放出新潮音乐。语言的生命力啊,说到底还得靠咱们这些使用者来续费充值。下次遇到这类成语时,不妨多琢磨一下背后的文化密码,说不定能品出新的味道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