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án rén zhòng dé hòu rén shōu
成语解释:德:德行。指上辈的人有德行,后辈的人会受到恩惠
成语出处:明·冯惟敏《商调·集贤宾·归田自寿》:“恰才个绕蜗居编菊篱,又报道步蟾宫折桂手,端的是前人种德后人收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劝诫人
繁体字形:前人種惪后人収
英文翻译: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
前:1.方位词。在正面的(指空间,跟“后”相对):前门。村前村后。2.往前走:勇往直前。畏缩不前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头里的(跟“后”相对):前排。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三名。4.方位词。过去的;较早的(指时间,跟“后”相对):前天。从前。前几年。前功尽弃。前所未有。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5.方位词。从前的(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):前政务院。6.方位词。指某事物产生之前:前科学(科学产生之前)。前资本主义(资本主义产生之前)。7.方位词。未来的(用于展望):前程。前景。事情要往前看,不要往后看。8.前线;前方:支前。9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种:[zhǒng]1.物种的简称:小麦是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小麦属的一种。虎是哺乳动物猫科豹属的一种。2.人种:黄种。黑种。白种。3.类别;种类:工种。兵种。语种。4.生物传代繁殖的物质:高粱种。麦种。传种。配种。5.指胆量或骨气(跟“有、没有”连用)。6.表示种类,用于人和任何事物:两种人。三种布。各种情况。菊花的颜色有好几种。7.姓。[zhòng]种植:种田。种麦子。种棉花。种牛痘。[chóng]姓。
德:1.道德,品行;特指好的品行:德育。美德。德才兼备。2.心意;志向:同心同德。离心离德。3.恩惠;好处:感恩戴德。4.德国的简称。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收:1.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;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:收拾。收藏。收集。收篷。衣裳收进来了没有?2.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:收回。收复。收税。没收。收归国有。3.获得(经济利益):收入。收益。收支。4.收获;收割:收成。秋收。麦收。今年早稻收得多。5.接;接受;容纳:收报。收留。收容。收礼物。收徒弟。6.约束;控制(感情或行动):收心。我的心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,简直收不住了。7.逮捕;拘禁:收监。8.结束;停止(工作):收工。收操。收场。
“前人种德后人收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有点抽象,但用实际例子一解释就明白了。比如村里的张爷爷每年坚持在河边种树,十几年后,他的孙子在树荫下乘凉时感叹:“要不是爷爷当年种下这些树,咱们现在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。”你看,张爷爷的善举看似“浪费”了自己的时间和体力,但后辈直接享受到了成果,这就是典型的“前人种德后人收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德行看不见摸不着,怎么确定能传给后代?其实就像种树一样——树苗刚种下时可能显得弱小,但几十年后自然枝繁叶茂。明朝首辅张居正推行“一条鞭法”改革税制时困难重重,甚至得罪了权贵,但后来清朝延续其思路完善税收体系,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。这种跨越时代的正向影响,恰恰证明了德政的“延迟回报”特性。
当代社会里,这种传承有了新形态。王阿姨在社区组织垃圾分类志愿队,三年后她的女儿考取环境专业研究生时说:“妈妈天天念叨的环保理念,让我真正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。”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,比直接给子女留存款更有价值——存款会花完,但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几代人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
值得思考的是: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,还有人愿意做这种“长期投资”吗?我曾在山区见过支教老师带着学生种柑橘树,当时孩子们问:“等果子成熟了我们早毕业了啊?”老师笑着说:“你们种的树会养活学弟学妹的午餐费。”五年后,那片果园真的成为学校的“小金库”。这件事让我相信,只要有人持续播撒善意的种子,时代再浮躁也埋没不了希望。
有个细节常常被忽略:德行的传承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。就像我邻居陈叔坚持二十年帮独居老人换灯泡、修水管,去年他住院时,整栋楼的年轻人自发排班照顾他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善行循环,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人理解“种德”的真谛——你今天给予世界的温暖,终将以某种形式回到你关心的人身边。
面对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,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:每个微小的善意举动,都在为未来的美好图景添砖加瓦。就像程序员写开源代码、科学家公开研究成果,这些看似“为他人做嫁衣”的行为,其实都在构建让全人类受益的文明基石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既是前人的受益者,又是后人的播种者时,自然会多一份责任,也多一份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