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án rén shī jiǎo,hòu rén bǎ huá
成语解释:比喻吸取人家失败的教训,小心谨慎,免得再失事。
成语出处:明 何孟春《馀冬序录摘抄》第六卷:“今世俚语:‘前人失脚,后人把滑’,即汉谚“前车覆,后车戒‘之义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宾语,分句;
繁体字形:前人失脚,后人把滑
英文翻译:The former stumbled and the latter slipped
前:1.方位词。在正面的(指空间,跟“后”相对):前门。村前村后。2.往前走:勇往直前。畏缩不前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头里的(跟“后”相对):前排。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三名。4.方位词。过去的;较早的(指时间,跟“后”相对):前天。从前。前几年。前功尽弃。前所未有。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5.方位词。从前的(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):前政务院。6.方位词。指某事物产生之前:前科学(科学产生之前)。前资本主义(资本主义产生之前)。7.方位词。未来的(用于展望):前程。前景。事情要往前看,不要往后看。8.前线;前方:支前。9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失:1.丢掉:遗失。丧失。2.找不着:迷失路径。3.违背:失信。失约。4.没有把握住:失手。失足。5.没有达到目的:失意。失望。6.改变常态:失色。失神。7.错误:过失。千虑一失。
脚:[jiǎo]1.人或某些动物的腿的最下面部分,用以支持身体并行走。2.物体的最下部:山脚。墙脚。3.旧指跟体力搬运有关的:脚夫。脚行。[jué]同“角(jué)”。现多用角。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把:[bǎ]1.用手握住:把舵。两手把着冲锋枪。2.从后面用手托起小孩儿两腿,让他大小便:把尿。3.把持;把揽:要信任群众,不要把一切工作都把着不放手。4.看守;把守:把大门。把住关口。5.紧靠:把墙角儿站着。把着胡同口儿有个小饭馆。6.约束住使不裂开:用铁叶子把住裂缝。7.给(gěi)8.车把:那辆车的把折(shé)了。9.把东西扎在一起的捆子:草把。秫秸把。10.姓。11.“把”的宾语都是确定的。b)用“把”的句子,动词后边有附加成分或补语,或前边有“一”等特种状语。但在诗歌戏曲里可以不带:扭转身来把话讲。c)用“把”的句子,动词后头一般不带宾语,但有时带:把衣服撕了个口子。把这两封信贴上邮票发出去。d)用“把”的句子,有时候后面不说出具体的动作,这种句子多半用在表示责怪或不满的场合:我把你个糊涂虫啊!e)近代汉语里“把”曾经有过“拿”的意思,现代方言里还有这种用法(“那个人不住地把眼睛看我”)。12.加在“百、千、万”和“里、丈、顷、斤、个”等量词后头,表示数量近于这个单位数(前头不能再加数词):个把月。百把块钱。斤把重。13.指拜把子的关系:把兄。把嫂。[bà]1.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:茶壶把儿。掸子把儿。2.花、叶或果实的柄:花把儿。梨把儿。
滑:1.光滑;滑溜:又圆又滑的小石子。长满青苔的路很滑。2.滑动;滑行:滑冰。滑雪。滑了一跤。3.油滑;狡诈:耍滑。滑头滑脑。这个人滑得很。4.跟“过去”连用,表示用搪塞或瞒哄的方法混过去:这次查得很严,想滑是滑不过去的。5.姓。
大家可能都听过“前人失脚,后人把滑”这句话,但它的实际意义是什么?简单来说,就是前面的人摔了跟头,后面的人要抓紧稳住自己。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“教训的传递”——通过观察他人的失误,我们能提前规避风险。
为什么这个道理如此重要? 想象一个雨后湿滑的山路:第一位登山者因为没注意脚下石块滑倒,紧跟在后的第二位看到这情景,立刻调整步伐踩稳石块,成功避免了悲剧。这里的关键不是嘲笑前人的失败,而是通过“看见问题”主动改变行为。
职场中这类场景比比皆是。比如新员工发现同事熬夜赶工反而导致方案出错,于是主动拆分任务、提前规划时间;创业者看到同行盲目扩张引发的资金链断裂,转而选择稳扎稳打的增长模式。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模仿,而是带着思考的“升级版实践”。
历史长河里藏着多少智慧?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青苗法,本意是助农借贷,却因执行僵化变成官吏敛财工具。明代张居正改革时,特意设立严格监察机制,确保政策落实到基层。这种“踩着前车之鉴找新路”的智慧,让文明在试错中不断向前。
有趣的是,现代科技领域最能体现这个成语的深层价值。当某手机品牌因电池设计缺陷引发安全事故,整个行业迅速建立起更严苛的测试标准;软件开发者看着竞争对手的产品因隐私漏洞被下架,立即着手加固自家系统的安全防护。失误在这里不再是终点,反而成为创新的跳板。
以我的观察,真正践行这个道理需要两种能力:一是放下“我肯定比他聪明”的傲慢,诚心研究他人栽跟头的原因;二是保持“动态学习”的敏锐,比如餐饮店主发现同地段三家奶茶店倒闭后,不是简单放弃,而是分析选址、定价、产品线后再开出爆款新店。
江河奔流从不会因为碰到礁石就停止向前,反而会在漩涡中积蓄新的能量。每个时代都有跌倒的身影,但更重要的是后面那些稳住身形、开辟新径的后来者——他们让错误有了超越本身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