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án yán bù dā hòu yǔ
成语解释: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。多形容思想混乱,不能自圆其说。
成语出处:杜鹏程《保卫延安》第六章:“四科长急得前言不搭后语地说:‘701,不是我!’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不能自圆其说
繁体字形:前言不搭后語
英文翻译:utter words that do not hang together
前:1.方位词。在正面的(指空间,跟“后”相对):前门。村前村后。2.往前走:勇往直前。畏缩不前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头里的(跟“后”相对):前排。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三名。4.方位词。过去的;较早的(指时间,跟“后”相对):前天。从前。前几年。前功尽弃。前所未有。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5.方位词。从前的(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):前政务院。6.方位词。指某事物产生之前:前科学(科学产生之前)。前资本主义(资本主义产生之前)。7.方位词。未来的(用于展望):前程。前景。事情要往前看,不要往后看。8.前线;前方:支前。9.姓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搭:1.支;架:搭桥。搭棚。喜鹊在树上搭了个窝。2.把柔软的东西放在可以支架的东西上:把衣服搭在竹竿上。肩膀上搭着一条毛巾。3.连接在一起:两根电线搭上了。前言不搭后语。搭伙。搭街坊。4.凑上;加上:把这些钱搭上就够了。这个工作不轻,还得搭上个人帮他才成。差点儿连命也给搭上。5.搭配;配合:粗粮和细粮搭着吃。大的小的搭着卖。6.共同抬起:把桌子搭起来在下面垫上几块砖。书柜已经搭走了。7.乘;坐(车、船、飞机等):搭轮船到上海。搭下一班汽车。搭国际航班。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语:[yǔ]1.话:语言。语音。汉语。外语。成语。千言万语。2.说:细语。低语。不言不语。默默不语。3.谚语;成语:语云,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”4.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:手语。旗语。灯语。5.姓。[yù]告诉:不以语人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一个人刚说完“今天天气真好”,突然接一句“昨天买的包子真难吃”,听得你满头问号。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表达,就像把西瓜和皮鞋装进同一个快递箱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有次在小区门口听见两个大爷聊天:“我家孙子钢琴十级了”“菜市场白菜又涨价了”。这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对话,实际上藏着老年人的社交密码——重点不在信息传递,而在于保持交流的温度。
记得同事小王上周做汇报时说:“这个月业绩增长20%”“建议缩减市场预算”。会后我悄悄问他:“数据上涨为什么要砍预算?”他挠着头笑:“PPT翻页太快讲串行了。”你看,有时候前言不搭后语不是逻辑问题,纯粹是准备不足闹的乌龙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那些说话偶尔跳脱的人,往往创造力更强。就像邻居张阿姨总说:“我家猫会开冰箱”“阳台上的多肉该理发了”。虽然听着混乱,但她设计的文创产品在市集上总是最抢手的。或许思维跳跃正是创意的另类表现?
下次遇到说话像打地鼠的朋友,不妨多点耐心。与其急着理清逻辑,不如试着捕捉那些思维火花。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,有时候就像抽象派画作,重要的不是看懂每笔色彩,而是感受整体的情绪流动。
我常提醒自己:表达时可以像写散文——形散而神不散。就算话题从红烧肉跳到宇宙黑洞,只要保持真诚的态度,前言后语之间自然会有隐形的丝线相连。毕竟,真实的情感共鸣,永远比完美的逻辑框架更打动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