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ì kě bá shān
成语解释:力气大得可以拔起山来,形容勇力过人。
成语出处:楚·项羽《垓下歌》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
繁体字形:力可拔山
英文翻译:be so strong as to be able to lift a mountain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拔:1.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;抽出:拔草。拔剑。拔刺。拔了一颗牙。拔了祸根。2.吸出(毒气等):拔毒。拔火。拔罐子。3.挑选(多指人才):选拔。4.向高提:拔嗓子。5.超出;高出:海拔。出类拔萃。6.夺取;攻克(据点、城池等):连拔敌军三个据点。7.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: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。8.姓。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说到"力可拔山"这个成语,大家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项羽举鼎的画面?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力气大到能拔起山岳,但生活中真有人能拔山吗?这个问题本身就像在问"人能举起自己头发离地吗",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不过成语的妙处就在于此——它用夸张手法展现了人类突破极限的精神向往。
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:现代社会中,"拔山之力"究竟指什么?去年冬奥会举重赛场上,吕小军挺举204公斤的瞬间,解说员脱口而出"这真是力可拔山的气概"。此时成语已从字面力量转化为突破人类体能极限的象征。这种转化恰恰体现了汉语的智慧,既保留了原始意象,又赋予时代新意。
有人可能会问:普通人如何拥有"拔山之力"?其实答案就藏在成语的演变中。我曾在创业低谷期偶遇山区教师,他们用十年时间在悬崖边建起校舍。当老校长说出"人心齐,泰山移"时,我突然明白:当代的"拔山"不再是个人蛮力,而是集体智慧与坚持的结晶。就像愚公移山的故事,真正的力量来自持续的行动。
观察成语在不同场景的运用也很有趣。建筑工地上,"力可拔山"可能指起重机的钢铁臂膀;科技领域,则用来形容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。这种语言的生命力让我着迷——一个诞生于冷兵器时代的成语,竟能与人工智能时代无缝对接。这提示我们:传统文化不是标本,而是可以不断注入新内涵的活水。
最后想分享个有趣发现:古人在创造这类成语时,似乎总在提醒力量的边界。就像"拔山"终究是夸张修辞,现实中我们既要保持突破的勇气,也要懂得借力使力的智慧。毕竟,现代社会的"大山",更多时候需要用创新思维而非蛮力来攻克。当我们学会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行动策略时,或许就真正读懂了成语背后的深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