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ng dǐng bá shān
成语解释:扛:双手举起。拔起大山,举起重鼎。形容力气很大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又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'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'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力大无比
繁体字形:摃鼎拔山
英文翻译:Carrying dingba mountain
扛:[káng]1.用肩膀承担物体:扛枪。扛着锄头。这个任务你一定要扛起来。2.支撑;忍耐:冷得扛不住了。[gāng]1.用两手举(重物):力能扛鼎。2.抬东西。
鼎:1.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,圆形,三足两耳,也有方形四足的。2.比喻王位、帝业:定鼎。问鼎。3.大:鼎力。鼎言。4.锅。5.姓。6.正当;正在:鼎盛。
拔:1.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;抽出:拔草。拔剑。拔刺。拔了一颗牙。拔了祸根。2.吸出(毒气等):拔毒。拔火。拔罐子。3.挑选(多指人才):选拔。4.向高提:拔嗓子。5.超出;高出:海拔。出类拔萃。6.夺取;攻克(据点、城池等):连拔敌军三个据点。7.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: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。8.姓。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“扛鼎拔山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古代大力士的专属技能,但它的含义其实更贴近我们的生活。比如,一位创业者为了推动项目落地,连续几个月熬夜加班,朋友调侃他:“你这简直是现代版扛鼎拔山啊!”这里既形容了他的拼命状态,也暗示了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。
问题来了:为什么“扛鼎拔山”能用来形容人?答案藏在成语的起源里。它原本描述项羽这类历史人物力大无穷的形象,但今天更多被用来比喻人面对巨大挑战时的决心。比如家长为孩子上学凑学费,四处奔波借钱,邻居感叹:“真是扛鼎拔山般的付出。”这时候的“鼎”和“山”不再是实物,而是压在肩头的责任。
我观察到,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,往往带着敬佩和鼓励的双重意味。去年社区组织清理河道,七十岁的王大爷主动搬运淤泥袋,年轻人劝他休息,他却说:“别看我老,扛鼎拔山的力气还有!”这句话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,原本疲惫的志愿者们都笑着加劲干了起来。
延伸思考:成语需要与时俱进吗?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河流。就像“扛鼎拔山”从纯粹的力量描写,演变为精神力量的象征,这种变化恰恰说明语言的生命力。我曾在科技论坛看到有人形容国产芯片研发是“电子行业的扛鼎拔山”,这种跨界混搭反而让古老成语焕发新意。
最后分享一个真实场景:高考考场外,班主任对紧张的学生说:“记住,你们这三年的积累,就是今天扛鼎拔山的底气。”这句话既化解了焦虑,又巧妙点出了厚积薄发的道理——有时候,“鼎”未必需要真的扛起,内心的准备才是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