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ì
  • bì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ì bù bìng lì

成语解释:势:情势,状况;并立:并存。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。比喻矛盾不可调和
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刘琨传》:“臣与二虏,势不并立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人与事物

繁体字形:勢不並立

英文翻译:Potential does not coexist

势不并立的意思

势:1.势力:权势。人多势众。仗势欺人。2.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:来势。势如破竹。3.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:山势。地势。水势汹涌。4.政治、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:局势。大势所趋。5.姿态:手势。姿势。6.雄性生殖器:去势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并:[bìng]1.合在一起:归并。合并。把三个组并成两个。2.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:并蒂莲。我们手挽着手,肩并着肩。3.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,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:两说并存。相提并论。4.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,略带反驳的意味:你以为他糊涂,其实他并不糊涂。所谓团结并非一团和气。5.并且:我完全同意并拥护领导的决定。6.用法跟“连”相同(常跟“而”、“亦”呼应):并此而不知。并此浅近原理亦不能明。[bīng]山西太原的别称。

立:1.站1:立正。肃立。坐立不安。2.使竖立;使物件的上端向上:立竿见影。把梯子立起来。3.直立的:立柜。立轴。立领。4.建立;树立:立功。立志。5.制定;订立:立法。立约。立个字据。6.指君主即位。7.指确定继承地位;确立:立嗣。立皇太子。8.存在;生存:自立。独立。9.立刻:立奏奇效。立候回音。10.姓。

成语评论

势不并立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两种力量无法共存,比如水和火、光明和黑暗。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公司里两位高管都想推行完全不同的战略,一个主张激进扩张,另一个坚持稳扎稳打——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,就可能形成“势不并立”的局面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有些矛盾注定无法调和?其实关键在于“势”字。当两种立场的核心利益或底层逻辑完全冲突时,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,强行共存反而会让问题恶化。比如历史上商鞅变法与旧贵族势力的斗争,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目标南辕北辙,最终只能以一方的退场收场。

有趣的是,“势不并立”并不总意味着坏事。我曾见过两家奶茶店开在同一条街上,一家主打健康低糖,另一家专注创意口味。表面看是竞争对手,实则因为差异化定位形成了互补生态。这说明“对立”的边界其实存在弹性——关键要看矛盾点是否触及生存根基。

换个角度看人际关系:当朋友间价值观产生根本分歧,比如一方认为诚实高于一切,另一方觉得善意谎言无伤大雅,这种原则性差异若长期得不到处理,也可能演变成“势不并立”的僵局。但人的智慧恰恰体现在,我们能够通过沟通找到第三条路,比如约定在某些话题上保持“求同存异”。

观察自然界的共生关系会发现,即便是捕食者与猎物之间,也在维持着生态平衡。这提醒我们:所谓的对立,有时只是更大系统里的动态平衡。就像昼夜交替看似对立,实则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一天。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消灭对立,而是学会在矛盾中寻找新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