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bù kě wéi
成语解释:为:做,干。大势已去,无能为力
成语出处:清·全祖望《梅花岭记》:“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,俦诸将而语之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无能为力
繁体字形:勢不可為
英文翻译:Potential cannot be done
势:1.势力:权势。人多势众。仗势欺人。2.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:来势。势如破竹。3.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:山势。地势。水势汹涌。4.政治、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:局势。大势所趋。5.姿态:手势。姿势。6.雄性生殖器:去势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“势不可为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形势或趋势已经无法逆转,与其强行对抗,不如顺应变化。比如,战国时期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,其他诸侯国并非没有努力抵抗,但秦国的国力、制度、军事优势已成“大势”,这时候硬碰硬反而是徒劳。这时候,“势不可为”更像一种提醒:认清现实,调整策略,或许能找到新的机会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难道遇到困难就放弃吗?”当然不是!这里的“不可为”并非鼓励躺平,而是强调对客观环境的理性判断。举个例子,智能手机刚普及时,传统手机厂商若坚持生产按键机,结果大概率是惨败;但若及时转型触屏技术,反而可能逆风翻盘。这就是“顺势而为”的智慧——把力气花在能改变的事情上。
再比如现代职场中,当某个行业因技术革新逐渐衰落时,与其抱怨“时代变了”,不如思考如何将原有经验迁移到新领域。我认识的一位纸媒编辑,在纸媒行业萎缩时自学新媒体运营,现在反而成了短视频内容策划专家。这说明,“势不可为”背后往往藏着“新势能”——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主动寻找它。
个人认为,真正的勇气不是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,而是能在复杂环境中分辨哪些山值得攀登,哪些路需要绕行。就像农民种地,旱季强行播种不如先挖渠引水;企业家面对市场变化,死守旧模式不如探索新赛道。这种灵活应对的态度,或许才是面对“势不可为”时最积极的解法。
最后想说的是,生活中几乎没有绝对的“不可为”。所谓大势,往往由无数个体选择共同塑造。当我们觉得“大势已定”时,不妨换个角度思考:或许我们就是那个能带来微小改变的关键变量。就像河流改道虽无法阻挡,但每一滴水都能决定自己流向哪条支流——这或许才是“势”与“人”最生动的相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