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rì bìng chū
成语解释: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。②比喻暴乱并起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昔者十日并出,万物皆照,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十日並出
英文翻译:rebellious
十:1.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分。十成的把握。3.姓。
日:1.太阳:日出。日落。2.指日本:日圆。日语。3.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;白天(跟“夜”相对):日班。日场。日日夜夜。夜以继日。4.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;一昼夜;天:今日。明日。改日再谈。5.用于计算天数:十日。多日不见。6.每天;一天天:日记。日产量。日新月异。生产日有增加。经济日趋繁荣。7.泛指一段时间:往日。来日。昔日。8.特指某一天:假日。生日。国庆日。9.姓。
并:[bìng]1.合在一起:归并。合并。把三个组并成两个。2.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:并蒂莲。我们手挽着手,肩并着肩。3.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,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:两说并存。相提并论。4.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,略带反驳的意味:你以为他糊涂,其实他并不糊涂。所谓团结并非一团和气。5.并且:我完全同意并拥护领导的决定。6.用法跟“连”相同(常跟“而”、“亦”呼应):并此而不知。并此浅近原理亦不能明。[bīng]山西太原的别称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"十日并出"这个成语源自《山海经》,原指远古时期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的传说。现在常用来比喻异常现象集中爆发,或是不同力量同时产生巨大影响。比如近期多地持续高温,有网友调侃"这天气像是十日并出,空调外机都转成风火轮了",既形象又带着几分幽默。
为什么用"十日并出"作比喻?因为这个成语自带画面感——当多个强烈因素同时作用时,就像远古传说中十日当空的灼热场景。比如某公司同时遭遇市场萎缩、资金链紧张、人才流失三重压力,管理层用"十日并出的考验"形容当前处境,既准确传达危机程度,又暗示需要"后羿射日"般的解决方案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在科技创新领域,"十日并出"正从负面词转向中性词。当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、生物科技等颠覆性技术集中突破时,有学者形容这是"科技界的十日并出时刻"。我认同这种演变——就像远古十日终被后羿化解,关键是要在复杂局面中找准突破点。
如何在生活中活用这个成语?试着观察那些"能量叠加"的日常场景。比如高考季家长既要操心志愿填报,又要准备谢师宴,还要安抚孩子情绪,这种"三箭齐发"的状态,用"十日并出的忙碌期"形容就十分贴切。记得去年帮邻居王阿姨处理类似情况时,她听完这个比喻笑着点头:"可不就是十个太阳烤着嘛!"
有个容易被忽视的角度:这个成语其实蕴含着动态平衡的智慧。就像古人面对十日当空不是坐以待毙,而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。当代年轻人面对职场竞争、房贷压力、育儿责任等多重挑战时,不妨借鉴这种思维——与其畏惧"十日并出",不如搭建自己的"遮阳系统"。
最后分享个小发现:在气候变化的讨论中,这个成语被赋予新内涵。有环保组织用"当代十日并出"比喻温室效应、海洋酸化、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,既保留原意的危机感,又加入现代科学认知,这种语言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