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rì zhī yǐn
成语解释:比喻朋友连日尽情欢聚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范睢蔡泽列传》:“寡人闻君之高义,愿与君为布衣之友,君幸过寡人,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朋友聚会
繁体字形:十日之飲
英文翻译:Ten day drink
十:1.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分。十成的把握。3.姓。
日:1.太阳:日出。日落。2.指日本:日圆。日语。3.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;白天(跟“夜”相对):日班。日场。日日夜夜。夜以继日。4.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;一昼夜;天:今日。明日。改日再谈。5.用于计算天数:十日。多日不见。6.每天;一天天:日记。日产量。日新月异。生产日有增加。经济日趋繁荣。7.泛指一段时间:往日。来日。昔日。8.特指某一天:假日。生日。国庆日。9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饮:[yǐn]1.喝,有时特指喝酒:痛饮。饮料。饮食。饮水思源。2.可以喝的东西:冷饮。3.饮子:香苏饮。4.中医指稀痰。5.心里存着;含着:饮恨。[yìn]给牲畜水喝:饮牲口。马饮过了。
“十日之饮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出自《史记》,原本是说平原君和春申君约好一起喝十天酒,后来用来形容朋友相聚、畅饮尽兴的场景。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成语怎么用,以及它背后的生活智慧。
比如同事小张升职后,大家起哄让他请客。有人开玩笑说:“这顿饭可不能随便打发,得搞个‘十日之饮’才行!”这里既表达了要好好庆祝的意思,又带着朋友间的亲昵感,比直接说“必须吃大餐”更有文化味儿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大家工作这么忙,谁真能连续喝十天酒?其实成语的妙处就在这儿——它用夸张手法表达情感浓度。就像我们说“想死你了”也不是真要去世,重点在传递“特别想念”的情绪。用“十日之饮”形容聚会,重点不是时间长短,而是那份想把酒言欢的投入感。
我倒是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现代生活。现在大家聚会经常捧着手机各玩各的,反而更需要这种“全心投入相处”的状态。上周参加同学会,班长提议“咱们今天来个迷你版十日之饮,手机都放中间篮子里”,结果那顿饭大家聊得特别尽兴,仿佛回到学生时代。
下次遇到特别值得庆祝的事,不妨试试这个说法。比如邻居王叔家儿子考上清华,道贺时可以说:“这可是大事,得安排个‘十日之饮’才够排场!”保管既显得你有文化,又能传达真诚的祝福。记住,成语就像调料,用得恰当能让表达更有滋味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除了酒局,你觉得这个成语还能用在哪些现代场景?其实朋友通宵打游戏、闺蜜逛街血拼,只要是让人乐在其中的相聚时刻,都可以看作新时代的“十日之饮”。重要的从来不是形式,而是那份愿意为彼此留出时间的真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