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bù jiǔ huí tóu
成语解释:走十步,回头看九次。形容恋恋不舍。比喻犹豫不定
成语出处:元·高明《琵琶记·伯喈夫妻分别》:“他那里,漫凝眸,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等
繁体字形:十步九迴頭
英文翻译:Ten steps and nine turns
十:1.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分。十成的把握。3.姓。
步:1.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;脚步:正步。跑步。寸步难移。走了一步棋。2.阶段:初步。事情一步比一步顺利。3.地步;境地:不幸落到这一步。4.旧制长度单位,1步等于5尺。5.用脚走:步入会场。亦步亦趋。6.踩;踏:步人后尘。7.用脚步等量地:步一步这块地够不够三亩。8.姓。9.同“埠”(多用于地名):盐步。禄步。炭步(都在广东)。
九:1.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“九”,从一“九”数起,二“九”、三“九”,一直数到九“九”为止:数九。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。九尽寒尽。3.表示多次或多数:九霄。九泉。三弯九转。九死一生。4.姓。
回:1.曲折环绕:回旋。巡回。迂回。回形针。峰回路转。2.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;还:回家。回乡。送回原处。3.掉转:回头。回过身来。4.答复;回报:回信。回敬。5.回禀。6.谢绝(邀请);退掉(预定的酒席等);辞去(伙计、佣工):送来的礼物都回了。7.指事情、动作的次数:来了一回。听过两回。那是另一回事。8.说书的一个段落,章回小说的一章:一百二十回抄本《红楼梦》。9.回族:回民。10.姓。11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别处到原处:从邮局取回一个包裹。书报阅后,请放回原处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"十步九回头"这个成语,您可能在职场里听过类似的场景:同事小李每次修改方案前都要反复确认领导意见,就像在迷宫里举着手电筒来回照,生怕踩错一步。这种犹豫背后藏着什么心理?其实多数人害怕的不是具体错误,而是担心失去他人认可。但试想:如果每个画家下笔前都等着观众点头,梵高的《星空》还会存在吗?
上周在咖啡馆遇见创业的朋友阿杰,他拿着商业计划书第九次推翻产品定位。我问他:"还记得咱们高中打篮球吗?你总在三分线外调整姿势,结果哨声响了都没出手。"过度谨慎反而会错失市场窗口期——就像早春播下的种子,若等所有气候数据完美才破土,早就错过了生长季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家庭教育中呈现镜像效应。邻居王婶总在孩子写完作业后逐题检查,这种"回头"式监督,反而让三年级的小萌养成写两行就扭头看妈妈的习惯。当我们把焦点放在"别犯错"而非"去尝试",就像给自行车装上四个辅助轮,孩子永远学不会掌握平衡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在医疗领域"十步九回头"却是美德。外科张主任每次术前会反复核对器械清单,这种谨慎源于对生命的敬畏。关键区别在于:专业领域的复查是系统化流程,而日常生活的犹豫往往来自模糊的焦虑。就像登山时查看指南针是智慧,但每走三步就翻找地图只会停滞不前。
观察菜市场里的老师傅们反而给了新启发。卖鱼的陈伯剖鱼时手起刀落,但称重时会把秤杆对着光仔细校准。这让我想到:真正的成熟不是在"果断"和"犹豫"间二选一,而是像交响乐指挥,知道何时该挥棒定音,何时要倾听各个声部。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停止回头,而是练就分辨"必要检查"和"无效内耗"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