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shēng jiǔ sǐ
成语解释:形容历尽艰险。
成语出处:唐 韩愈《八月十五赠张功曹》诗:“十生九死到官所,幽居默默如藏逃。下床畏蛇食畏药,海气湿蛰熏腥臊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;形容历尽艰险
繁体字形:十生九死
英文翻译: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
十:1.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分。十成的把握。3.姓。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九:1.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“九”,从一“九”数起,二“九”、三“九”,一直数到九“九”为止:数九。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。九尽寒尽。3.表示多次或多数:九霄。九泉。三弯九转。九死一生。4.姓。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“十生九死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究竟在说什么呢?简单来说,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经历多次生死考验,最终侥幸存活的情况。比如有人讲探险故事时说:“那次穿越无人区,真是十生九死的经历,能回来全靠运气。”这里既体现了环境的极端危险,又暗示了幸存者的坚韧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成语和“九死一生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两者意思相近,但“十生九死”更强调经历的频率——仿佛十次冒险里九次都可能丧命,这种夸张表达更能突出过程的惊心动魄。比如历史小说里写将军作战:“他戎马半生,十生九死的仗打了不下二十场”,瞬间让人感受到战场残酷。
现代生活中用得到这个词吗?当然!比如创业者聊起互联网行业竞争:“别看现在公司发展顺利,前三年完全是十生九死的状态,每天都在为生存挣扎。”这种用法把商业风险类比成生死考验,反而凸显了突破困境的成就感。我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的现代转化,恰恰说明人类面对挑战时的共性体验。
有趣的是,“十生九死”不仅能形容个人经历,还能比喻团队合作的重要性。比如登山纪录片里说:“登顶过程中,每个队员都承担着关键任务,十生九死的环境下,谁都不敢掉链子。”这里既点明环境的危险性,也暗含集体协作才是化险为夷的关键,这种解读角度可能比单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更有现实意义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使用这个成语时,重点不应停留在渲染恐惧,而在于传递克服困难的希望。就像老渔民教导徒弟:“别看大海十生九死,摸透它的脾气就能找到生机。”这种智慧提醒我们: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,关键在于是否做好准备。或许这正是中华语言历经千年仍鲜活的原因——它总能把最深刻的生存哲学,藏在最生动的表达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