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ěn
  • shì
  • ěr
  • rěn
  • wé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ù bù rěn shì,ěr bù rěn wén

成语解释:不忍心看,不忍心听。形容情景十分凄惨

成语出处:康有为《大同书》乙部:“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,累一月描写之,当无人不恻动其心,哀矜涕泗,目不忍视,耳不忍闻矣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事件或局面等

繁体字形:目不忍視,耳不忍聞

英文翻译:Can't bear to see, can't bear to hear

目不忍视,耳不忍闻的意思
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忍:1.忍耐;忍受:忍痛。2.狠心;硬着心肠:忍心。残忍。
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忍:1.忍耐;忍受:忍痛。2.狠心;硬着心肠:忍心。残忍。

闻:1.听见:听而不闻。耳闻不如目见。2.听见的事情;消息:见闻。新闻。奇闻。3.有名望的:闻人。4.名声:令闻。秽闻。5.用鼻子嗅: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6.姓。

成语评论

目不忍视,耳不忍闻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场景或声音过于悲惨,让人无法面对。比如,某地突发自然灾害后,记者拍下的画面中,倒塌的房屋下压着孩子的书包,母亲的哭喊声回荡在废墟间——这种情景,任谁看了都会觉得“目不忍视,耳不忍闻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成语里的“不忍”是软弱的表现吗?其实恰恰相反。这个成语揭示的是人性中共通的悲悯之心。就像我们看电影时捂住眼睛躲避血腥镜头,不是因为胆小,而是内心对生命的敬畏在起作用。

记得去年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,玻璃展柜里陈列着遇难者的破旧棉鞋。鞋面上暗褐色的污渍,让参观者瞬间理解了什么叫做“目不忍视”。这种视觉冲击带来的震撼,远比文字描述更直接地提醒我们:和平需要被守护。

成语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?我认为它揭示了人类感知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。当外界刺激超过心理承受阈值时,大脑会通过“不忍”的反应强制中断信息接收。就像闻到腐臭会本能屏住呼吸,这种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防御,恰恰证明人类不是冷漠的机器。

生活中其实处处可见这类现象的温和版本。比如看到流浪猫受伤的新闻快速划走手机屏幕,听到邻居夫妻吵架主动调高电视音量。这些细微的回避动作,都在诠释“不忍”背后的温度——我们不是无动于衷,只是需要调节承受的剂量。

文学作品常利用这种心理制造张力。老舍在《四世同堂》里描写战火中的北平,特意略去血腥场面,反而通过茶馆里突然沉默的留声机,让读者自己补全“目不忍视”的画面。这种留白手法,往往比直白描写更有冲击力。

理解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在于:它像面镜子,照见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。当某个事件让人产生“不忍”的感受时,或许正是需要关注和行动的信号。就像看到溺水者的挣扎,本能的不忍会驱动我们抛出救生圈,这种条件反射般的善意,正是文明社会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