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n piān yī lǜ
成语解释:比喻文章、题材、写法等公式化。也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;毫无变化。
成语出处:明 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:“千篇一律,诗道未成,慎勿轻看,最能易人心手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千篇一律
英文翻译:follow the same pattern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篇:1.首尾完整的文章;一部书可以分开的大段落:篇章。《荀子·劝学篇》。2.写着或印着文字的单张纸:歌篇。3.量词。用于文章、纸张、书页等:一篇论文。三篇儿纸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律:1.法律;规则:定律。规律。纪律。2.我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,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吕,合称十二律。3.旧诗的一种体裁:五律。七律。排律。参看〖律诗〗。4.约束:律己。律人。自律。5.姓。
提到"千篇一律",很多人会想到重复的PPT模板、相似的短视频内容,或是小区里清一色的玻璃幕墙建筑。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核心问题:为什么人们明知重复会带来审美疲劳,仍然选择走相似的道路?
以职场新人小张为例,他的工作周报永远套用"发现问题-分析问题-解决问题"的模板。当我们问他为何不尝试创新时,他苦笑道:"安全区里犯错少,创新需要额外的时间成本。"这种心态恰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反复使用"光阴似箭"这类成语——不是不知道要创新,而是求稳的本能占了上风。
但标准化真的等同于千篇一律吗?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给出了否定答案。贝聿铭在保持传统白墙灰瓦的基础上,用几何线条切割出光影效果,既延续江南建筑基因,又注入现代美学。这说明真正的创造力往往诞生在框架之内,关键看我们如何在限制中寻找突破口。
教育领域里,有个现象值得玩味:当所有学生都用"我的妈妈像勤劳的蜜蜂"造句,这究竟是语言贫乏还是思维惰性?我曾在作文批改中发现,引导孩子观察"妈妈深夜改方案时键盘的咔嗒声",远比要求使用成语更能激发真实表达。文字的生命力不在于词藻堆砌,而在于能否传递鲜活的个体体验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,算法推荐加剧了同质化困境。当我们刷到第十个"挑战全网最美夕阳"的视频时,是否想过换个角度拍摄?比如记录夕阳下菜市场收摊的烟火气,或是玻璃窗上折射的彩色光斑。内容的独特性不在于题材本身,而在于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。
面对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博弈,我的观点是:与其彻底打破框架,不如学会在框架里跳舞。就像优秀的钢琴家能在88个琴键上演绎无限可能,真正的高手懂得在限制中创造自由。下次做PPT时,试着把数据图表转化为故事线;写总结时,用具体案例替代通用话术——改变往往始于细微处的突破。
当我们谈论避免千篇一律时,其实是在探讨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。菜市场里卖豆腐的大叔独创的吆喝调子,社区咖啡馆每月更换的主题书架,这些日常中的小创意都在证明:打破重复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改变,关键在于保持对平庸的警觉和对美好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