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tóng yī lǜ
成语解释:同等看待。
成语出处:清·唐芸洲《七剑十三侠》第97回:“又因前数次那些官兵到此,皆大败而回,因此将这官兵视同一律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同等看待
繁体字形:視同一律
英文翻译:identify with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律:1.法律;规则:定律。规律。纪律。2.我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,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吕,合称十二律。3.旧诗的一种体裁:五律。七律。排律。参看〖律诗〗。4.约束:律己。律人。自律。5.姓。
提到“视同一律”,很多人会疑惑:到底什么样的场景适合用这个成语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某公司规定,无论员工职位高低,迟到超过三次一律扣除当月全勤奖。这里的“视同一律”强调的是规则面前无差别对待,看似公平,但可能忽略了个体特殊情况。比如,有人因突发疾病迟到,是否也该被“一视同仁”?这背后其实在讨论规则与人性化之间的平衡。
再比如教育场景,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早自习,否则扣除德育分。有学生提出:“我早上需要照顾生病的家人,能否申请例外?”此时若校方坚持“视同一律”,虽维护了制度权威性,却可能伤害特殊群体的正当需求。这种情况下,成语背后的思维模式就值得辩证看待——统一标准是否必然等同于公平?
从个人视角看,“视同一律”的智慧在于建立基准线,但过度僵化可能适得其反。就像交通规则中的黄灯设计:虽然要求所有车辆在黄灯亮起时谨慎通过,但实际执行中会根据车速、距离等因素灵活判断。这种既保持原则又留有弹性的处理方式,或许比绝对化的“视同一律”更符合现实需求。
有趣的是,现代企业管理正在探索新路径。某互联网公司试行“结果导向”考勤制,只要完成工作任务,不强制要求坐班时间。这种改革实际上打破了传统“视同一律”的考勤逻辑,用差异化管理替代统一标准,反而提升了员工效率。这提示我们:当环境发生变化时,成语背后的思维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。
观察市井生活,菜市场里商贩对常客和生客的差别定价,恰是“视同一律”的反面案例。这种灵活应对看似不公平,实则包含着市场经济的智慧。它提醒我们:在某些需要人情温度的场景中,完全抹平差异的处理方式反而可能违背事物规律。
当我们在运用这个成语时,或许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:当前场景的核心矛盾是什么?统一标准是否有助于化解矛盾?比如疫情防控期间,对密接者采取统一隔离措施,这种“视同一律”就具备必要性;但对不同风险地区采取分级管控,又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智慧。关键在于找到“一刀切”与“个性化”的黄金分割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