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ài qī yù zǐ
成语解释:谓因生活所迫,把妻子儿女卖给别人。
成语出处:明·方汝浩《禅真逸史》第五回:“男女等也是良家儿女,只因命运淹蹇,又值恶薄时年,卖妻鬻子,家业凋零,出于无奈,只得做这偷摸的勾当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生活
繁体字形:賣妻鬻子
英文翻译:sell one's wife and son
卖:1.拿东西换钱(跟“买”相对):卖房子。把余粮卖给国家。2.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祖国或亲友:卖国。把朋友给卖了。3.尽量用出来;不吝惜:卖劲儿。卖力气。4.故意表现在外面,让人看见:卖功。卖弄。卖俏。5.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:一卖炒腰花。6.姓。
妻:[qī]妻子(qī·zi):夫妻。未婚妻。妻离子散。妻儿老小。[qì]把女子嫁给(某人)。
鬻:卖:鬻画。鬻文为生。卖官鬻爵。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“卖妻鬻子”这个成语听起来让人心头一紧,但究竟什么情况下会用到它呢?举个例子:明末灾荒年间,王老汉家田地被洪水冲毁,官府催税又急,走投无路时他蹲在村口捶胸痛哭:“难不成真要走到卖妻鬻子的地步?”这里的核心问题浮现了——这个成语只是形容穷困吗?其实更关键的是它揭示了人在绝境中的伦理困境。
现代生活中还会出现类似场景吗?上周新闻报道有位赌徒输光家产,妻子带着孩子连夜搬走。网友评论说:“这简直是当代版卖妻鬻子”。注意,这里的“卖”不再是字面交易,但同样展现了对家庭责任的抛弃。这说明成语的运用场景可以随着时代演变,重点在于抓住“为利益牺牲至亲”的本质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语境吗?看这个改编案例:某创业公司老板在破产前夜,红着眼眶对团队说:“我宁可卖妻鬻子也不会拖欠大家工资”。虽然用词夸张,却传递出孤注一掷的悲壮感。可见语言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,关键要符合语境的情感基调。
作为中文学习者,怎样避免误用这个成语?记住三个要点:第一,语境必须涉及重大生存危机;第二,强调被迫选择的无奈感;第三,通常带有警示或反思意味。比如形容朋友借钱不还可以说“他脸皮真厚”,但用“卖妻鬻子”就显得不合时宜。
我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像面照妖镜,照出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裂痕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文明进步,不在于永远避免困顿,而在于建立让百姓不必走到这般田地的生活保障。当我们在文章里看到这个词,不妨多想想背后的社会意义,而不仅仅是把它当作夸张的修辞手法。
最后思考一个问题:为什么“卖妻鬻子”比“家破人亡”更有冲击力?因为前者包含了主动选择的道德挣扎,后者更多是客观结果描述。这种细微差别,正是汉语成语历经千年仍充满魅力的原因——每个字都在讲述人性的复杂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