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ài jué zhuì zǐ
成语解释:赘子:穷苦人家把孩子卖给富家做奴婢。因生活所迫,出卖爵位和子女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严助传》:“数年岁比不登,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生活
繁体字形:賣爵贅子
英文翻译:Selling Jue Huzi
卖:1.拿东西换钱(跟“买”相对):卖房子。把余粮卖给国家。2.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祖国或亲友:卖国。把朋友给卖了。3.尽量用出来;不吝惜:卖劲儿。卖力气。4.故意表现在外面,让人看见:卖功。卖弄。卖俏。5.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:一卖炒腰花。6.姓。
爵:1.古代饮酒的器皿。2.爵位,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:封爵。公爵。
赘:1.多余的;无用的:累赘。赘疣。赘言。2.入赘;招女婿:赘婿。招赘。3.使受累赘:孩子多了真赘人。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“卖爵赘子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反映的问题却直戳人心。先看一个例子:老张为了凑钱给儿子办婚礼,把家里唯一的房子抵押了。邻居劝他别冲动,他却摆摆手说:“总不能让孩子结不成婚吧?”——这算不算现代版的“卖爵赘子”?
什么是“卖爵赘子”?字面意思是“卖掉爵位、抵押儿子”,用来形容为了眼前利益牺牲根本的短视行为。就像有人为了买新款手机,连续半年吃泡面,结果把胃搞坏了,这是用健康换物质享受的典型例子。
为什么人们会做这种选择?去年朋友公司裁员,有个同事主动申请调去偏远分公司,条件是拿双倍赔偿金。结果新岗位需要重新考资格证,他至今还在备考。这种“先拿钱再打算”的思维,正是成语警示的陷阱——用未来可能性换取眼前确定性。
现代社会的“新式赘子”我见过最扎心的案例是补习班家长群。有位妈妈同时给孩子报六个特长班,自己每天只睡四小时。当其他家长夸她“伟大”时,孩子却悄悄在作文里写:“希望妈妈能陪我吃次晚饭。”这种以爱之名的过度付出,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源错配?
有个有趣的现象:菜市场大妈砍价能省五毛钱高兴半天,但在直播间买298元的面膜却毫不手软。这种消费心理的错位,本质上也是“卖爵赘子”的变种——在小事上精明,大事上糊涂。
最近在读《稀缺》这本书,作者说“匮乏感会让人变笨”。这让我想到,成语里的“卖爵”行为往往发生在资源紧张时。就像暴雨天急着卖车的商人,明知道亏本也要出手,只因现金流要断裂了。关键是要在压力面前保持清醒判断。
有个朋友在互联网大厂工作,年薪百万却严重失眠。他自嘲是“数字时代的赘子”——用健康换金钱,再用金钱买补品。这种循环看似无奈,其实藏着选择的主动权。就像老话说的:“别用金斧头砍柴”,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更重要。
下次面临重大抉择时,不妨画个“代价清单”。左边写能得到什么,右边列可能失去的。这个方法帮我避开了好几次冲动决策。毕竟真正的智慧,在于看清哪些是爵位需要守护,哪些是赘子不必背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