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ài jué yù guān
成语解释:买卖官爵来收取钱财
成语出处:清 洪昇《长生殿 权哄》:“还说不朦蔽,你卖爵鬻官多少?贪财货竭脂膏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賣爵鬻官
英文翻译:Selling knights and officials
卖:1.拿东西换钱(跟“买”相对):卖房子。把余粮卖给国家。2.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祖国或亲友:卖国。把朋友给卖了。3.尽量用出来;不吝惜:卖劲儿。卖力气。4.故意表现在外面,让人看见:卖功。卖弄。卖俏。5.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:一卖炒腰花。6.姓。
爵:1.古代饮酒的器皿。2.爵位,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:封爵。公爵。
鬻:卖:鬻画。鬻文为生。卖官鬻爵。
官:1.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、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:官员。武官。做官。外交官。2.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:官办。官费。3.公共的;公用的:官道。官厕所。4.姓。5.器官:五官。感官。
“卖爵鬻官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像是古代宫廷剧里的情节,但放到今天依然能引发思考。比如有人调侃:“某些公司招聘时只看背景不重能力,这算不算变相的‘卖爵鬻官’?”这样的例子虽不完全等同,却能帮我们理解成语的核心——用金钱或权力换取地位,破坏公平规则。
为什么这种现象能延续千年?古代“卖爵鬻官”多因朝廷财政吃紧,比如汉朝允许百姓捐粮换爵位;而现代社会中,个别权力寻租行为则暴露了制度漏洞。二者看似不同,实则都指向人性对捷径的渴望。
举个更接地气的例子:某小镇领导把公务员岗位明码标价,最终被群众举报。这件事用“卖爵鬻官”形容再贴切不过——当公共职位成为商品,受损的不仅是公平,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感。
有人认为这类现象“存在即合理”,毕竟资源总在流动。但以个人观察来看,真正健康的系统应该像筛子,留下的是能力而非钞票。就像现在公务员考试越来越透明,正是对“卖爵鬻官”这类旧疾的针对性治疗。
如果非要问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,或许可以理解为:任何时代都需要警惕“特权交易”的变种。无论是古代用黄金换官印,还是现代用关系换机会,本质上都在动摇公平竞争的根基。
阳光下的规则永远最有生命力。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岗位招聘采用匿名评审、AI初筛,这种技术加持的公平机制,或许正是对抗“卖爵鬻官”思想的一剂良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