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ǔ zhī bù jìn,yòng zhī bù jié
成语解释:竭:尽,完。拿不完,用不尽。形容非常丰富。
成语出处:宋 苏轼《东坡集 赤壁赋》: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宾语、分句;含褒义
繁体字形:取之不儘,用之不竭
英文翻译:Inexhaustible, inexhaustible
取:1.拿到手里:取款。取行李。把电灯泡取下来。2.得到;招致:取乐。取暖。自取灭亡。3.采取;选取:取道。录取。可取。给孩子取个名儿。4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用:1.使用:用力。用兵。公用。大材小用。2.费用:用项。家用。3.用处:功用。多少总会有点用。4.需要(多用于否定式):天还很亮,不用开灯。东西都准备好了,您不用操心了。5.吃、喝(含恭敬意):用饭。请用茶。6.引进动作、行为所凭借的工具、手段等:用笔写字。用老眼光看人。7.因此;因8.(多用于书信):用特函达。9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竭:1.尽:竭力。力竭声嘶。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2.干涸:枯竭。山崩川竭。3.姓。
“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像是“永远用不完”,但实际生活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东西吗?比如阳光、空气、海水……这些看似无限的资源,是否真的能随便挥霍?咱们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。
假设你站在海边,看着一望无际的海洋,可能会想:“水这么多,用一辈子也用不完吧?”但现实是,海水不能直接喝,必须经过处理。这时候,“取之不尽”的只是海水本身,而能直接利用的淡水依然有限。成语在这里更像一种比喻——它提醒我们,某些资源看似无限,但真正能创造价值的“可用部分”未必如此。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老张开了家面馆,街坊都说他家的骨头汤“香得取之不尽”,其实是因为他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熬汤。你看,表面上汤锅里的汤好像永远舀不完,背后却是持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。成语在这里被赋予了一层新含义:不是资源本身无限,而是人的努力让它源源不断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知识算不算取之不尽?”孔子说“学而不厌”,确实,知识越分享反而越丰富。但要注意,如果只是被动接收信息,就像守着图书馆却从不翻书,知识再浩瀚也与你无关。个人认为,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反而让这个成语更具现实意义——关键不在于资源是否无限,而在于我们是否具备持续获取和筛选的能力。
再换个角度看,成语也可能暗藏陷阱。比如上世纪人们觉得石油“取之不尽”,结果过度开采导致危机。这说明,盲目相信“用之不竭”会让人忽视潜在风险。我在西北旅行时见过牧民挖井,他们即便找到丰沛水源,也会刻意控制取水量,因为懂得地下水的循环需要时间。这种智慧或许才是成语真正的启示。
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:菜市场里卖豆腐的王婶,总说自家卤水“用了一辈子还没见底”。其实卤水需要每天养护,就像传统手艺需要代代传承。所谓的“用之不竭”,往往藏着看不见的维系成本。下次听到这个成语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无限的表象下,是什么在支撑它的延续?”
说到底,“取之不尽”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的是人类面对资源时的态度。乐观者看到潜力,悲观者看到危机,而聪明人会搬个小板凳,先搞清楚“什么东西看似无限、实则有限”,再决定怎么用。就像我家阳台的太阳能板,阳光确实是免费的,但储存阳光的设备成本,可不会自动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