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ǔ zhī bù jìn
成语解释:拿不尽。形容极其丰富
成语出处: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·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他那源头只管来得不绝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,来供自家用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取之不尽
英文翻译:Inexhaustible
取:1.拿到手里:取款。取行李。把电灯泡取下来。2.得到;招致:取乐。取暖。自取灭亡。3.采取;选取:取道。录取。可取。给孩子取个名儿。4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“取之不尽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拿也拿不完”,常用来形容资源或某种优势看起来无限丰富。比如有人会说:“大海里的鱼虾取之不尽,人类永远不用担心食物短缺。”但仔细想想,这句话真的成立吗?
自问自答:为什么“取之不尽”常被误用?人们容易把“看似很多”和“真正无限”混为一谈。比如古代认为森林资源取之不尽,结果过度砍伐导致生态崩溃。这说明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警示:再丰富的资源,若不加节制地使用,终有耗尽的一天。
我在旅游时见过这样的例子:某景区宣传“山泉水取之不尽”,游客随意用塑料瓶装水带走,结果两年后泉眼流量明显减少。这让我意识到,“取之不尽”更像是一种相对概念——当使用速度远低于再生速度时才能成立。
换个角度看成语有人用“知识是取之不尽的宝藏”鼓励学习,这个用法就非常贴切。因为知识越分享反而越丰富,比如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,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不会减少。这种“越用越多”的特性,才是成语适用的理想场景。
生活中还能怎么用?试试这句话:“邻里间的善意就像取之不尽的阳光,你传递温暖时,自己也会被照亮。”这里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,既符合成语本意,又赋予新的解读空间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当我们说“互联网信息取之不尽”时,到底是在赞扬信息丰富,还是在暗示信息过载?或许这正是汉语成语的魅力——简单的四个字,能引发不同层次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