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ìng qǐng gāo míng
成语解释: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,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
成语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56回:“倘若这女客不要,还得主人另请高明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常用来作为推脱任务的用语
繁体字形:另請高明
英文翻译:find someone better
另:别的,以外:另外。另行(xíng)。另议。另眼看待。另起炉灶(a.喻重新做起;b.喻另立门户,另搞一套)。
请:1.请求:请教。请假。请人帮忙。你可以请老师给你开个书目。2.邀请;聘请:催请。请客。请医生。请人作报告。3.敬辞,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:您请坐。请准时出席。4.旧时指买香烛、纸马、佛龛等。5.姓。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“另请高明”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朋友家的电脑坏了,你折腾半天也没修好,这时候可以说:“这问题有点复杂,我实在搞不定,要不你另请高明吧。”既表达了能力有限,又给出了建议,不伤和气。
有人问:为什么非要用这个成语?直接说“我不会”不行吗?关键就在“高明”二字。比如医生遇到疑难杂症时说:“这个病例罕见,我建议另请专家会诊。”既保持专业形象,又体现了对患者负责的态度,比简单的推脱更有建设性。
要注意的是,用这个成语时得看场合。项目经理面对超出能力范围的case时说:“这个项目需要更资深的团队,咱们得另请高明。”既保全团队面子,又推动事情进展。但若用在日常小事上,比如拒绝帮同事带咖啡,就显得刻意又滑稽。
我发现现代职场中,懂得“另请高明”其实是种智慧。就像组装宜家家具,当发现螺丝对不上号时,与其硬掰弄坏木板,不如及时求助有经验的人。这种坦诚反而能建立信任——毕竟没有人是全能的,但知道该找谁帮忙就是种能力。
有个误区要避免:不能把“另请高明”当挡箭牌。比如设计师连续三次推说“这个风格我不擅长”,客户难免怀疑专业度。正确的做法是像婚庆策划师那样:“您想要的森系主题,我认识专门做自然风布景的团队,要不咱们约个时间沟通?”既解决问题,又拓展人脉。
最后说点个人体会:信息爆炸的时代,专业分工越来越细。承认“我不懂这个领域”不是示弱,而是高效解决问题的开始。就像在迷宫里,与其自己乱撞,不如问问已经走出去的人——这或许就是“另请高明”在现代社会的新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