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míng yuǎn shí
成语解释:高明:(见解或技能)高超。远识:远大的眼光。指见识高远。亦作“高明远见”。
成语出处:宋·钱世昭《钱氏私志·蔡鲁公》:“公高明远识,洞鉴古今,知国家之事,必至于斯乎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夸奖人
繁体字形:高明遠識
英文翻译:Wise and farsighted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远:[yuǎn]1.距离长,与“近”相对:远方。远道。远程。远景。远足(较远的徒步旅行)。远见(远大的眼光)。远虑。远谋。远客。遥远。远走高飞。舍近就远。2.时间长:远古。远祖。长远。永远。3.关系疏,不亲密:远亲。疏远。远支。4.深奥:言近旨远。5.姓。[yuàn]避开:近君子,远小人。
识:[shí]1.认得:识字。相识。2.知识:常识。学识。3.见解;辨别力:很有见识。远见卓识。[zhì]1.记住:博闻强识。2.标志;记号:款识。
提到“高明远识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“决策者站在山顶俯瞰全局”的画面。但这个词到底怎么用?举个例子:某科技公司CEO在行业还未普及AI时,坚持投入研发资源,五年后产品成为市场标杆。下属问他为何能预判趋势,他回答:“不是预判,是看清了本质需求。”这里的高明远识,既包含对技术的敏感,也包含穿透表象的思考力。
有人问:“高明远识和普通聪明有什么区别?”举个反例:张三看到直播带货火爆,立即辞职创业,结果三个月后行业洗牌,血本无归。高明远识者不会追逐短期风口,而是像下围棋一样,提前三步布局。比如张謇在清末创办纱厂时,既考虑机器采购,又同步建立棉花种植基地,形成完整产业链——这种系统化思维才是核心差异。
最近读到个有意思的案例:某县城书记力排众议改造老旧工业区,十年后这里成了文旅融合示范区。当时反对者说“不如直接盖商品房赚钱快”,但书记认为“土地价值不是挖矿,越挖越少,而是酿酒,越存越香”。这让我联想到:高明远识往往伴随着某种“反直觉勇气”,就像巴菲特说的“别人贪婪时我恐惧”——真正的远见需要抵御即时诱惑的定力。
可能有人疑惑:“普通人如何培养这种能力?”观察那些做出过前瞻性决策的人,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:定期做“信息断舍离”。某投资人每周固定半天关闭手机,阅读历史书和行业研报。他说:“噪声太多会让人误把浪花当潮汐。”这或许印证了《孙子兵法》里的道理:静水深流,真正的趋势往往藏在缓慢变化中。
有个现象值得注意:在短视频盛行时代,“高明远识”正在被重新定义。某00后博主用三个月时间调研银发族需求,开发的适老化App用户突破百万。年轻一代的高明远识,更多体现在跨界洞察而非经验积累。这提醒我们:远见不是年龄的特权,而是认知维度的差距。就像望远镜能看星星,显微镜能看细胞,关键在找到合适的观察角度。
最后分享个真实故事: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团队,二十年前就开始培养专业人才,当时有人质疑“这种冷门专业有什么用”。如今他们的技术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,更在人工智能图像修复领域领先全球。这件事让我坚信:真正的高明远识,往往要等到时间揭开答案。就像种树最好的时机,除了二十年前,还有现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