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óng
  • shēng
  • xiāng
  • yìng
  • tóng
  • xiāng
  • qiú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,tóng qì xiāng qiú

成语解释: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指志趣、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,自然地结合在一起。

成语出处:《易·乾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可分开使用

繁体字形:同聲相應,同氣相裘

英文翻译:act in unison
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的意思
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
相:[xiāng]1.互相:相像。相识。相距太远。不相上下。2.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:实不相瞒。好言相劝。3.姓。4.亲自观看(是不是合心意):相亲。相中。[xiàng]1.相貌;外貌:长相。聪明相。可怜相。狼狈相。2.物体的外观:月相。金相。3.坐、立等的姿态:站有站相,坐有坐相。4.相位。5.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,每个绕组叫做一相。6.相态。7.观察事物的外表,判断其优劣:相马。8.姓。9.辅助:吉人天相。10.宰相:丞相。11.某些国家的官名,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。12.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:傧相。

应:[yìng]1.回答或随声相和:应答。呼应。应对(答对)。应和(hè)。答应。喊他不应。应承。反应(a.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,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;b.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;c.回响,反响)。2.接受,允许,答应要求:应邀。应聘。应考。3.顺合,适合:顺应。适应。应机。应景。应时。应用文。4.对待:应付。应变。应酬。[yīng]1.该,当,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:应当。应该。应分(fèn)。应有尽有。2.随,即:“桓督诸将周旋赴讨,应皆平定”。3.姓。
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
气:1.没有一定的形状、体积,能自由散布的物体:气体。2.呼吸:没气了。气厥。气促。气息。一气呵成。3.自然界寒、暧、阴、晴等现象:气候。气温。气象。4.鼻子闻到的味:气味。臭气。5.人的精神状态:气概。气节。气魄。气派。气馁。6.怒,或使人发怒:不要气我了。气恼。气盛(shèng)。忍气吞声。7.欺压:受气。8.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:气功。气血。气虚。9.中医指某种症象:痰气。湿气。10.景象:和气。气氛。气韵(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)。

相:[xiāng]1.互相:相像。相识。相距太远。不相上下。2.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:实不相瞒。好言相劝。3.姓。4.亲自观看(是不是合心意):相亲。相中。[xiàng]1.相貌;外貌:长相。聪明相。可怜相。狼狈相。2.物体的外观:月相。金相。3.坐、立等的姿态:站有站相,坐有坐相。4.相位。5.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,每个绕组叫做一相。6.相态。7.观察事物的外表,判断其优劣:相马。8.姓。9.辅助:吉人天相。10.宰相:丞相。11.某些国家的官名,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。12.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:傧相。

求:1.请求:求救。求教。求您帮我做一件事。2.要求:力求改进。精益求精。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。3.追求;探求;寻求:求学问。实事求是。刻舟求剑。不求名利。4.需求;需要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相同的声音会互相应和,相同的气味会互相吸引”,用来形容志趣相投的人或事物会自然聚集。比如,一群喜欢音乐的朋友总能在嘈杂的聚会中快速找到彼此——一个人哼起某段旋律,其他人立刻跟着打拍子或合唱,仿佛空气中有一根无形的线,将他们的注意力牢牢绑在一起。这种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吗?其实,人类天生倾向于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人,因为熟悉感能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。

举个更生活化的例子:小区里的广场舞团队。刚开始可能只有两三个人在空地上活动,但只要音乐一响,路过的人里若有同样喜欢跳舞的,很快就会被节奏吸引,自然而然地加入队伍。这时候,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陌生人之间也能形成这种默契?”答案在于共同的兴趣就像磁铁,无需语言就能突破陌生感,形成群体凝聚力。

再比如职场中的跨部门协作。一个注重效率的团队负责人,往往会不自觉地被其他雷厉风行的同事吸引。当讨论项目方案时,他们能在五分钟内达成共识,而风格谨慎的成员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沟通。这里隐含着一个问题:“差异太大的人就无法合作吗?”当然不是,但相似的思维模式确实能减少摩擦成本。就像齿轮必须齿距匹配才能顺畅转动,团队协作也需要一定的“契合度”。

不过,这种现象也可能带来局限性。假设一个文学社只接纳喜欢古典诗词的成员,那么现代诗歌爱好者可能会被无意间排除在外。这时候不妨思考:“同频共振是否意味着排斥多样性?”我认为,关键在于平衡——以共同点为基础建立连接,同时保持开放心态。就像花园里既要有大片同色系花卉营造视觉冲击,也需要零星点缀的异色花朵增加层次感。

生活中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网络社区。喜欢养猫的人会聚集在“铲屎官”论坛分享经验,热衷徒步的人则在登山群组里约伴出行。算法推送的“猜你喜欢”功能,本质上也是利用“同气相求”的原理——你点赞一条烘焙视频,平台立刻为你推荐十个甜点教程。这种精准匹配让人感到愉悦,但也提醒我们:主动突破信息茧房,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

观察自然界的候鸟迁徙,会发现它们总是成群结队朝着同一个方向飞行。这不是简单的从众行为,而是每只鸟都能感知磁场变化和同伴的振翅频率。人类社会中的“同声相应”同样如此——它既是本能,也是智慧。找到同频伙伴能让我们走得更快,而拥抱差异则能让我们走得更远。或许最好的状态是:在共鸣中取暖,在碰撞中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