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ng bù fú shí
成语解释:名声与实际不符
成语出处:廖仲恺《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》:“所谓盛名难负,名不符实,反为见笑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名声与实际不符
繁体字形:名不符實
英文翻译:the name falls short of the reality
名:1.名字;名称:人名。书名。命名。报名。给他起个名儿。2.名字叫做: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。3.名义:你不该以出差为名,到处游山玩水。4.名声;名誉:出名。有名。世界闻名。5.出名的;有名声的:名医。名著。名画。名山。6.说出:莫名其妙。不可名状。7.占有:一文不名。不名一钱。8.a)用于人:三百多名工作人员。录取新生四十名。b)用于名次:第三名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符:1.符节:兵符。虎符(虎形的兵符)。2.代表事物的标记;记号:符号。音符。3.符合(多跟“相”或“不”合用):两个数目相符。他所说的与事实不符。4.道士所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,声称能驱使鬼神、给人带来祸福:护身符。画了一张符。5.姓。
实:1.内部完全填满,没有空隙:实心儿。把窟窿填实了。2.真实;实在(跟“虚”相对):实话。实心眼儿。实事求是。3.实际;事实:失实。名实相副。4.果实;种子:芡实(鸡头米)。开花结实。5.姓。
人们常说"名不符实",但哪些成语最能体现这种反差呢?举个常见的例子——"挂羊头卖狗肉"。这个成语诞生于古代肉铺的行业乱象,店家明明挂着羊头招揽顾客,实际卖的却是廉价狗肉。如今我们用它形容虚假宣传,就像某些网红餐厅用精美图片吸引食客,端上桌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菜品。
有人可能会问:成语都是古人智慧结晶,为什么会有这种表里不一的表达?其实这正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。就像"叶公好龙"的故事,那位自称爱龙的叶公见到真龙却吓得逃跑,这种讽刺性描写恰恰反映了人性的真实矛盾。现代职场中,某些自称"工作狂"的领导,遇到关键决策时反而推诿拖延,不就是当代版的叶公吗?
另一个容易被误解的成语是"对牛弹琴"。表面看似乎在嘲笑听众愚钝,但换个角度想,弹琴者不也有问题吗?就像在儿童科普讲座里大谈量子物理,效果不好能全怪孩子吗?这让我想到教育领域常见的错位现象——用博士论文的标准要求小学生作文,何尝不是另一种"对牛弹琴"?
观察这些成语时,我发现个有趣现象:名不符实往往源于认知偏差。就像"买椟还珠"的故事,郑国人被精美盒子迷惑而归还宝珠,这种本末倒置的选择,在今天依然以不同形式上演。有人花万元买手机却只用基础功能,追逐新款跑鞋却从不跑步,这些现代消费现象与千年典故形成奇妙呼应。
这些成语就像穿越时空的镜子,既照见古人的智慧,也映出当代人的影子。它们提醒我们:事物的表象与本质常存在缝隙,这份认知或许能帮助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。下次听到夸张的宣传口号时,不妨想想"挂羊头卖狗肉"的警示;遇到沟通障碍时,"对牛弹琴"的典故或许能带来新的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