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í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íng bù xū dé

成语解释:谓盛名非凭空取得。

成语出处:唐·孟綮《本事诗·高逸》:“杜凝睇良久,曰:‘名不虚得,宜以见惠。’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名实相符

繁体字形:名不虚得

英文翻译:have a well-deserved reputation

名不虚得的意思

名:1.名字;名称:人名。书名。命名。报名。给他起个名儿。2.名字叫做: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。3.名义:你不该以出差为名,到处游山玩水。4.名声;名誉:出名。有名。世界闻名。5.出名的;有名声的:名医。名著。名画。名山。6.说出:莫名其妙。不可名状。7.占有:一文不名。不名一钱。8.a)用于人:三百多名工作人员。录取新生四十名。b)用于名次:第三名。9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虚:1.空;空虚:弹不虚发。乘虚而入。2.不符合真实情况:弄虚作假。3.不自满:谦虚。4.害怕;勇气不足:心虚。胆虚。5.副词。白白地:虚度。6.虚弱:气虚。体虚。7.指政治思想、方针、政策等方面的道理:务虚。8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

得:[dé]1.得到(跟“失”相对):取得。得益。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。2.演算产生结果:二三得六。五减一得四。3.适合:得用。得体。4.得意:自得。5.完成:饭得了。衣服还没有做得。6.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,表示同意或禁止:得,就这么办。得了,别说了。7.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,表示无可奈何:得,这一张又画坏了!8.助动词。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许可(多见于法令和公文):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。9.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可能这样(多用于否定式):水渠昨天刚动手挖,没有三天不得完。[de]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动作已经完成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出得门来。[děi]1.助动词。需要: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。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?2.“得”的否定是“无须”或“不用”,不说“不得”。3.助动词。表示揣测的必然:快下大雨了,要不快走,就得挨淋。4.舒服;满意:这个沙发坐着真得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名不虚得”,许多人会下意识联想到“名不虚传”,但这两个成语的差异究竟在哪里?简单来说,“名不虚得”更强调“获得的名声与实际相符”,而“名不虚传”侧重“名声本身真实可靠”。比如一家老字号餐厅如果被称为“名不虚得”,意味着顾客体验确实配得上它的口碑,而不只是品牌历史够久。

如何用“名不虚得”造句?举个例子:“这家网红书店被游客称为‘名不虚得’,三层楼高的书墙和沉浸式阅读区,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忍不住拍照打卡。”这里的关键在于用具体细节展现“名声”与“实际体验”的对应关系,而不是简单重复形容词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信息透明,“名不虚得”还有存在意义吗?事实上,互联网时代反而放大了这个成语的价值。比如某博主自称“全网最懂职场沟通”,如果他的视频全是搬运他人内容,观众自然会质疑;但若他每期都拆解真实案例并提供可操作方案,人们就会感叹“果然名不虚得”。这种对比恰恰说明,真实力比营销话术更重要。

从个人观察来看,“名不虚得”背后藏着现代人渴望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心理。我曾关注过一个手工皮具匠人,他从不做广告,但客户自发在社交平台上传十年未变形的钱包照片,这种用时间验证的品质,比任何宣传语都更有说服力。这种案例告诉我们,真正的“名不虚得”需要长期积累,而非短期炒作。

再看职场中的现象:某公司高薪聘请“行业顶尖人才”,结果新人入职后发现团队协作混乱、资源匮乏。这时候无论个人能力多强,都难以实现“名不虚得”的效果。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——个体价值与系统支持的匹配度,才是成就“名不虚得”的关键土壤。

当我们谈论“名不虚得”时,本质上是在探讨“承诺与兑现”的关系链。就像网购时消费者更信赖带实拍视频的商家,旅行者更愿意参考有定位打卡的攻略,这种追求“眼见为实”的集体倾向,正在重塑商业逻辑和人际信任的构建方式。或许未来,“名不虚得”不再是个需要强调的特质,而会成为所有事物的基本门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