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ng bù xū xíng
成语解释:虚:不真实。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,不是虚假的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唐彬传》:“帝顾四坐曰:‘名不虚行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名实相符
繁体字形:名不虚行
英文翻译:Name not empty line
名:1.名字;名称:人名。书名。命名。报名。给他起个名儿。2.名字叫做: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。3.名义:你不该以出差为名,到处游山玩水。4.名声;名誉:出名。有名。世界闻名。5.出名的;有名声的:名医。名著。名画。名山。6.说出:莫名其妙。不可名状。7.占有:一文不名。不名一钱。8.a)用于人:三百多名工作人员。录取新生四十名。b)用于名次:第三名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虚:1.空;空虚:弹不虚发。乘虚而入。2.不符合真实情况:弄虚作假。3.不自满:谦虚。4.害怕;勇气不足:心虚。胆虚。5.副词。白白地:虚度。6.虚弱:气虚。体虚。7.指政治思想、方针、政策等方面的道理:务虚。8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
行:[háng]1.行列:双行。杨柳成行。2.排行:您行几?。我行三。3.行业:内行。同行。在行。懂行。改行。各行各业。干一行,爱一行。行行出状元。4.某些营业机构:商行。银行。车行。5.用于成行的东西:一行字。几行树。两行眼泪。[hàng]见〖树行子〗。[héng]见〖道行〗。[xíng]1.走:步行。人行道。日行千里。2.古代指路程: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3.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:行装。行程。行踪。西欧之行。4.流动性的;临时性的:行商。行营。5.流通;推行:行销。发行。风行。6.做;办:举行。执行。试行。行医。行不通。简便易行。行之有效。7.表示进行某项活动(多用于双音动词前):另行通知。即行查复。8.(旧读xìng)行为:品行。言行。罪行。兽行。9.可以:行,咱们就照这样办吧。算了,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。10.姓。
提到“名不虚行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联想到“名副其实”,但它的用法更偏向于强调“实际体验与名声一致”。比如朋友推荐一家网红餐厅,你亲自打卡后发现菜品确实惊艳,这时候就可以说:“这家店真是名不虚行,怪不得每天排长队!”
为什么“名不虚行”特别适合描述口碑类场景?因为它的核心在于“验证”。比如有人告诉你某位医生技术高超,你抱着怀疑态度去就诊,结果对方精准诊断并快速缓解了你的症状。这时候你可能会感慨:“都说张医生厉害,今天一看果然是名不虚行。”这种亲身验证的过程,让成语有了更强的说服力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用法。比如网友在测评视频里说:“这款国产手机拍照效果名不虚行,夜景模式比宣传片还震撼。”这里既肯定了产品的实际表现,又暗含了对过度宣传现象的微妙调侃。个人认为,这种用法恰恰反映了现代人既依赖口碑又保持理性的消费心态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名不虚行”和“名不虚传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两者本质相通,但“行”字更强调行动后的验证感。比如你跟着旅游攻略探访某座古镇,走在青石板路上感叹:“都说这里保存着明清风貌,亲眼见到才知真是名不虚行。”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,用“行”比“传”更有动态感。
观察发现,现在年轻人更爱用这个成语表达“反套路”的惊喜。比如某小众景点突然爆红,第一批游客回来反馈:“原本担心是滤镜景点,没想到山水实景名不虚行。”这种从怀疑到肯定的转变,恰恰是成语最生动的使用场景。或许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“名不虚行”的真实体验。
当选择培训机构时,家长常会多方打听。有位母亲分享经历:“试听了三家机构,最后选定王老师团队——他们的教学方法名不虚行,孩子两个月成绩明显提升。”这个例子揭示出成语的现实价值:它不仅是语言表达,更是降低决策风险的工具。毕竟在重要选择面前,没有什么比亲证更让人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