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òu bù jiàn xiān
成语解释:僭:超过本分。指后来的人不超越先来的人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0回:“你这么明白的人,难道连‘亲不隔疏、后不僭先’也不知道?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先后有别
繁体字形:后不僭先
英文翻译:No arrogation after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僭:超越本分。古时指地位在下的人冒用地位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礼仪、器物:僭号(冒用帝王的称号)。僭越(超越本分,冒用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物品)。
先:1.时间或次序在前的(跟“后”相对):先进。先例。事先。领先。争先恐后。有言在先。2.表示某一行为或事件发生在前:他比我先到。我先说几句。3.暂时:这件事情先放一放,以后再考虑。4.祖先;上代:先人。5.尊称死去的人:先父。先烈。先哲。6.先前:小王的技术比先强多了。你先怎么不告诉我?7.姓。
“后不僭先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后来的不能超越先到的”,常用来强调尊重传统或固有秩序。比如公司开会时,老员工提出一个方案,新同事若贸然打断说“这方法太老套了”,可能就会被提醒:“咱们按流程来,后不僭先嘛。”这时候大家会更倾向于先听完原有思路,再补充新建议。
为什么需要“后不僭先”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超市结账时,突然有人插队说“我赶时间”,结果引发争吵。如果人人都遵守“后来者不抢占先到者位置”的规则,矛盾自然减少。这里的关键不是否定变化,而是避免因打破秩序造成混乱。
现代职场还适用这个原则吗?我曾遇到一个团队,新人直接推翻沿用三年的工作流程,结果系统出现漏洞。后来主管协调说:“新方案可以试点,但要先评估对现有业务的影响。”这种做法既保留了创新空间,又防止了盲目冒进——本质上就是“后不僭先”的灵活应用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价值在于平衡“守旧”与“求新”。就像装修老房子,不能为了装智能马桶就砸掉承重墙。但也要注意,过度强调“不僭先”可能压制进步,比如拒绝使用电子支付坚持现金结账,反而会降低效率。
再看教育领域,年轻教师引入游戏化教学时,老教师常说:“先把板书基本功练扎实。”这种“后不僭先”式的提醒,其实保护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性。但若因此禁止所有教学创新,就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。
说到底,这个成语不是让我们永远原地踏步,而是提醒改变要建立在理解原有体系的基础上。就像手机系统升级,新版本总要兼容旧APP才能平稳过渡。找到传统与革新的交汇点,或许才是“后不僭先”在当代的真正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