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òu bù wéi lì
成语解释:例:先例。下次不可以再这样做
成语出处: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中宫外家恩泽》:“时署部少宰杨时乔力谏不从,上但云后不为例而已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分句;用于违规等
繁体字形:后不為例
英文翻译:Not later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例:1.用来说明情况的或可作依据的事物:举例。援例。2.规则:条例。3.按条例规定的;照成规进行的:例会。例行公事。
“后不为例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下不为例”,常用来表示对某次行为的宽容,但强调仅此一次。比如员工小王熬夜赶工导致文件出错,领导说:“这次失误可以理解,但后不为例。”这句话既肯定了他的付出,也划清了底线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用这个成语?”其实它像一道“软性警告”——既给了改错机会,又避免直接冲突。比如孩子偷吃零食被家长发现,妈妈说:“今天就算了,但后不为例哦。”这种表达比单纯惩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规则。
再来看职场场景。项目组为赶进度跳过风险评估,事后汇报时,负责人表态:“特殊情况特殊处理,但必须后不为例。”这里既承认现实压力,又守住制度红线。有趣的是,这种表达在东方文化中特别常见,可能与集体主义中“人情”与“规矩”的平衡有关。
个人认为,“后不为例”的本质是动态管理的智慧。它承认现实不可能百分百完美,但要求持续改进。就像健身教练对偷懒的学员说:“允许你本周少练一次,但后不为例。”这种弹性反而能增强长期约束力——毕竟谁都明白,宽容不是纵容。
现实中,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的“双面性”。既像盾牌保护犯错者的面子,又如标尺丈量行为边界。当老师说:“作业迟交可以通融,但后不为例”,学生接收到的其实是两层信息:当下的谅解,和未来的期待。这种表达方式,或许比单纯说教更有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