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òu
  • shǒu
  • jiē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òu shǒu bù jiē

成语解释:指平时不注意留有余地,日后则接应不上,无法继续维持。亦作“后手不上”。

成语出处: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67回:“这两个光棍,他揽的人家债多了,只怕往后后手不接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接济不上

繁体字形:后手不接

英文翻译:can 't maintain

后手不接的意思
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接:1.靠近;接触:邻接。接近。交头接耳。2.连接;使连接:接电线。接纱头。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。3.托住;承受:接球。书掉下来了,赶快用手接住。4.接受:接见。接待。接电话。接到来信。5.迎接:到车站接人。6.接替:接任。谁接你的班?7.姓。

成语评论

后手不接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后面的手接不上前面的动作”,常用来形容计划不周或行动仓促,导致后续环节无法顺利衔接。比如一个人急着创业,前期投入大量资金,却没考虑市场风险,结果资金链断裂,团队陷入困境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后手不接”。

核心问题: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“后手不接”的境地?举个例子,小明想开奶茶店,看到别人生意火爆就匆忙租店面、买设备,却忽略研究周边竞争和顾客口味。结果开业后客流量不足,原料积压过期,这就是“想一步走一步”带来的后果。核心原因在于缺乏系统性规划,只顾眼前而忽略长远。

如何避免这种情况?有人可能会问:“计划赶不上变化,提前规划真的有用吗?”其实就像盖房子先打地基,规划不是要预测所有细节,而是建立风险缓冲带。比如旅行前查天气、备药品,即便遇到暴雨也能及时调整路线,这就是“留后手”的智慧。

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强调“快速行动”,但“慢决策”同样重要。我曾见过朋友为赶项目进度,跳过需求调研直接开发,结果产品上线后用户根本不买账。这让我意识到:前半程的省力,往往会变成后半程的费力

再看历史故事,诸葛亮“草船借箭”为何成功?他不仅算准大雾天气,还准备了扎满稻草的船和锣鼓。如果只依赖天气却无船只接应,恐怕就成了“后手不接”的反面教材。可见任何行动都需要“双保险”,既有主方案也要备选策略。

生活中,这种思维还能用在琐事上。比如买菜时多带个环保袋,加班前给手机充好电。这些小事看似无关紧要,却能避免“临时抱佛脚”的尴尬。记住:前手播种,后手浇水,事情才能开花结果

最后想说,与其在问题出现时手忙脚乱,不如在开始时多问自己:“如果A方案行不通,我的B计划是什么?”这种思维方式,或许就是破解“后手不接”困局的关键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