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ǒu bù shì shū
成语解释:犹手不释卷。
成语出处:《北史·序传·李义雄》:“义雄有识悟,勤学,手不释书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读书
繁体字形:手不釋書
英文翻译:be never seen without a book in hand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释:1.说明;解说:注释。解释。2.消除:释疑。冰释。3.放开;特指释放被拘押者或服刑者:释放。保释。4.放下:手不释卷。如释重负。5.指释迦牟尼。泛指佛教:释教。释典。
书:1.写字;记录;书写:书法。大书特书。振笔直书。2.字体:楷书。隶书。3.装订成册的著作:一本书。一部书。一套书。丛书。新书。古书。书店。4.书信:家书。书札。5.文件:证书。保证书。说明书。挑战书。白皮书。6.姓。
“手不释书”到底该怎么用?举个现实场景:地铁车厢里有个穿校服的学生,左手抓着扶手,右手举着《三体》,在晃动的车厢里读得入神,连坐过站都没发现。这个成语说的不就是这种把书当氧气罐,走到哪儿都离不开的状态吗?
有人可能要问:这和“爱读书”有什么区别?举个反差例子就明白了——朋友聚会时,小王虽然也翻两页电子书,但手机通知一亮马上切回聊天窗口,这只能算消遣。而真正“手不释书”的人,就像我认识的历史系张教授,去年旅行箱里塞了八本专业书,在敦煌考察时还边啃馒头边做批注。
这个习惯怎么培养?个人经验是别把读书当任务。我床头常年摆着三本书:推理小说解压,社科书籍醒脑,诗歌集助眠。不同场景随手抓起来读几页,慢慢就变成刷牙般的日常动作。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纸质书翻页的触感,反而比滑动屏幕更容易让人沉浸。
当代人总说没时间阅读,但碎片化使用恰是突破口。等咖啡的六分钟,医院排号的三刻钟,这些时间黑洞里摸出本书,就像在信息洪流里搭起临时避难所。上周在社区图书馆看见位外卖小哥,利用接单间隙读《活着》,屏幕上的倒计时和书页的沙沙声此起彼伏,这不就是最生动的时代注脚吗?
说到底,手不释书不是要活成书呆子,而是让思维保持流动状态。就像河流需要活水,现代人的认知系统也得靠持续输入来对抗信息茧房。下次看到有人边走路边看书别急着嘲笑,说不定他正在构建自己的精神防波堤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