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ǒu bù yīng xīn
成语解释:犹言力不从心。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三十二卷:“日往月来,不觉一年有余,李公子囊箧渐渐空虚,手不应心,妈妈也就怠慢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手不應心
英文翻译:one 's hand could no longer act as one 's heart directed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应:[yìng]1.回答或随声相和:应答。呼应。应对(答对)。应和(hè)。答应。喊他不应。应承。反应(a.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,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;b.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;c.回响,反响)。2.接受,允许,答应要求:应邀。应聘。应考。3.顺合,适合:顺应。适应。应机。应景。应时。应用文。4.对待:应付。应变。应酬。[yīng]1.该,当,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:应当。应该。应分(fèn)。应有尽有。2.随,即:“桓督诸将周旋赴讨,应皆平定”。3.姓。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生活中,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明明想画条直线,结果纸上歪歪扭扭;打算用键盘快速打字,手指却总按错按键。这种现象用成语形容就是"手不应心",字面意思是手的动作跟不上心里的想法。
为什么会手不应心?举个常见例子:新手学吉他时,明明记得和弦位置,手指却像被胶水粘住似的张不开。这不是笨,而是大脑神经与肌肉记忆尚未形成有效连接。就像刚学骑自行车的人,知道要保持平衡,身体却总往两边倒。
记得我第一次做蛋炒饭时特别典型。心里盘算着要"颠锅翻勺耍个帅",结果手腕一抖,半锅饭直接飞到了灶台上。这种手脑不协调的状态,其实是学习新技能的必经阶段。神经科学家解释,这就像电脑系统需要时间加载驱动程序。
怎么改善这种情况?观察木匠师傅干活特别有启发。他们刨木头时,眼睛甚至不用盯着刨子,手上的动作却精准得像机器。这种"人器合一"的状态,正是通过千万次重复训练达成的。我学摄影时发现,当快门速度、光圈数值这些参数变成肌肉记忆后,才能真正专注于构图创意。
现代人常说的"社恐"现象,某种程度上也是种心理层面的手不应心。比如聚会时明明想活跃气氛,说出来的话却冷场。这种"嘴不应心"的尴尬,通过模拟社交场景的角色扮演练习,就像运动员赛前模拟训练一样有效。
看待手不应心不必焦虑。就像春天播种不会马上结果,任何技能的打磨都需要时间沉淀。当发现手指跟不上想法时,不妨放慢节奏分解动作。那些令人惊叹的钢琴演奏家,最初也是从单手练音阶开始的。
下次遇到手不应心的状况,试着把它当作进步的信号。这说明你正在突破舒适区,就像破茧前的挣扎。保持耐心持续练习,终会迎来神经通路贯通的那个瞬间——就像某天突然发现,曾经笨拙的吉他指法,如今已能在琴弦上自然流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