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òu gù zhī yú
成语解释:顾:回视;后顾:回过头照顾;虞:臆度,料想。指来自后方或家里的忧患
成语出处:《清史稿·常青传》:“大营距府城未远,势相犄角,无后顾之虞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后方的忧患
繁体字形:后顾之虞
英文翻译:The danger of backwardness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顾:1.回头看;泛指看。例:回顾。举目四顾。2.拜访:三顾茅庐。3.照管;注意:奋不顾身。顾大局。4.商店或服务行业称前来购买货物或要求服务:惠顾。顾客。5.文言副词。反而:足反居上,首顾居下。6.文言连词。但是;只是:虽年高,顾精神不减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虞:1.猜测;预料:不虞。2.忧虑:兴修水利,水旱无虞。无冻馁之虞。3.欺骗:尔虞我诈。4.传说中的朝代名,舜所建。5.周朝国名,在今山西平陆东北。6.姓。
“后顾之虞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对未来的担忧”,常用来形容做事时因为担心后续问题而犹豫不决的状态。比如有人想辞职创业,却总想着“万一失败了怎么办”,这种纠结的心态就是典型的“后顾之虞”。
核心问题:这个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?它并不是单纯否定谨慎思考,而是提醒人们不要被过度的焦虑困住手脚。比如一位家长为孩子报兴趣班时反复对比机构资质、老师背景,甚至十年后的就业前景,结果耽误了孩子最佳学习期——这种“想太多反而误事”的现象,正是成语想要批判的。
我曾在工作中见过一个案例:某团队为新产品设计了二十多种应急预案,结果发布会前还在修改PPT模板的字体颜色。负责人后来反思:“我们光顾着堵漏洞,反而忘了最核心的用户体验。”这种本末倒置的选择,恰是“后顾之虞”的现实写照。
为什么人会产生这种心态?现代社会的选择爆炸加剧了决策恐惧。就像网购时要比较几十条买家秀,反而比在实体店随手买件衣服更煎熬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当选项超过7个时,人的满足感会不升反降——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越追求“万无一失”,往往越容易陷入焦虑循环。
有个有趣的对比:老农种地懂得“看天吃饭”,他们当然也会担忧旱涝虫灾,但春播秋收的节奏从不打乱;而都市白领做个季度计划,却可能因为担心领导态度、同事关系、行业趋势而反复修改方案。前者把握住了“可控与不可控”的界限,后者则让担忧蔓延到了行动领域。
在我看来,应对“后顾之虞”的关键在于建立风险阈值。就像投资时设定止损线,生活中也可以给重要决定划条“担忧红线”——比如用三天时间调研,收集到基础信息后就果断行动。毕竟未来永远充满变数,但行动本身才是改写剧本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