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èi gù zhī yōu
成语解释:旧时形容没有妻子,身在外又要顾虑家事。现形容有内部的忧虑。
成语出处:晋·左思《咏史》诗:“外望无寸禄,内顾无斗储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来自内部的忧虑
繁体字形:内顧之憂
英文翻译:family troubles
内:[nèi]1.里面,与“外”相对:内部。内外。内定。内地。内阁。内行(háng)。内涵。2.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:内人。内亲。内弟。3.亲近:内君子而外小人。[nà]古同“纳”,收入;接受。
顾:1.回头看;泛指看。例:回顾。举目四顾。2.拜访:三顾茅庐。3.照管;注意:奋不顾身。顾大局。4.商店或服务行业称前来购买货物或要求服务:惠顾。顾客。5.文言副词。反而:足反居上,首顾居下。6.文言连词。但是;只是:虽年高,顾精神不减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忧:1.忧愁:忧闷。忧伤。2.使人忧愁的事:忧患。高枕无忧。3.担心;忧虑:杞人忧天。忧国忧民。4.指父母的丧事:丁忧。5.姓。
“内顾之忧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,其实说的就是“心里惦记着麻烦事”。比如有人上班时总想着家里漏水还没修,开会走神被老板点名,这时候就能用“他因内顾之忧难以专注工作”来描述。你可能想问:这和我们常说的“分心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“内顾之忧”更强调因牵挂而产生的持续压力,就像脑子里有个警报器一直在响。
举个学生党的例子:小明备考时奶奶生病住院,他每天复习时总忍不住看手机等消息。这种状态下,我们完全可以说“小明带着内顾之忧翻开课本”。这时候有人可能会疑惑:这种状态会影响学习效率吗?答案是肯定的——心理学研究显示,当人脑同时处理多重压力时,认知资源会被严重分散,就像手机同时开十个APP会卡顿。
职场中更常见这种情况。市场部的李姐最近发现,同事提交方案时总犯低级错误。细问才知道,负责校对的小王正在闹离婚。用成语来说就是“校对工作因内顾之忧频出纰漏”。这里藏着个有趣现象:现代职场更看重“专业素养”,但人终究是情感动物,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私人事务,往往像隐形绳索般牵绊着工作表现。
我倒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当下社会。现在人总被要求“把工作和生活分开”,但智能手机把两个领域彻底打通了。上周亲眼看见邻居王叔,明明在公园下棋,每隔十分钟就要查看家庭群消息——他儿子正在医院陪产。这种随时随地存在的牵挂,让“内顾之忧”从偶发事件变成了现代人的常态。
最后分享个实用建议:与其强行压抑担忧,不如学学程序员处理多线程任务。给每个“忧虑”设置专属处理时段,就像把不同文件放进分类文件夹。比如设定每天19:00-19:30专门处理家庭事务,其他时间把手机调成勿扰模式。这个方法未必能消除内顾之忧,但至少能让焦虑变得可控,就像给乱窜的野马套上缰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