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í nán xì yǔ
成语解释:形容小声说话。
成语出处:《北史 隋 房陵王勇传》:“乃向西北奋飞,喃喃细语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小声说话
繁体字形:呢喃細語
英文翻译:whisper softly
呢:[ne]1.用在疑问句(特指问、选择问、正反问)的末尾,表示疑问的语气:这个道理在哪儿呢?。你学提琴呢,还是学钢琴呢?。你们劳动力够不够呢?。人呢?都到哪儿去了?。他们都有任务了,我呢?2.用在陈述句的末尾,表示确认事实,使对方信服(多含夸张的语气):收获不小呢。晚场电影八点才开呢。远得很,有两三千里地呢。这个药灵得很呢,敷上就不疼。3.用在陈述句的末尾,表示动作或情况正在继续:她在井边打水呢。别走了,外面下着雨呢。老张,门外有人找你呢。4.用在句中表示停顿(多为对举):如今呢,可比往年强多了。喜欢呢,就买下;不喜欢呢,就别买。“呐”[ní]呢子:毛呢。厚呢大衣。呢绒哔叽。
喃:〔喃喃〕象声词,连续不断地小声唠叨的声音,如“喃喃自语”。
细:1.(条状物)横剖面小(跟“粗”相对,2.—3.同):细铅丝。她们纺的线又细又匀。4.(长条形)两边的距离近:画一条细线。曲折的小河细得像腰带。5.颗粒小:细沙。玉米面磨得很细。6.音量小:嗓音细。7.精细:江西细瓷。这几件玉石雕刻做得真细。8.仔细;详细;周密:细看。精打细算。深耕细作。这人心很细。9.细微;细小:细节。事无巨细。不要管得太细。10.年龄小:细妹。细娃子。11.姓。
语:[yǔ]1.话:语言。语音。汉语。外语。成语。千言万语。2.说:细语。低语。不言不语。默默不语。3.谚语;成语:语云,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”4.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:手语。旗语。灯语。5.姓。[yù]告诉:不以语人。
提到“呢喃细语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轻声细语的画面。比如夏夜庭院里,两位老人坐在藤椅上,用几乎听不清的音量聊着往事。他们的对话像微风拂过树叶,旁人只能捕捉到零碎的词句,却能从他们舒展的眉头感受到流淌的温情。
有人问:这和普通的小声说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氛围的营造。在咖啡馆角落,邻座女生对着手机说“我等你到九点”,字句轻得如同羽毛落地,但尾音里藏着的期待与忐忑,让空气都变得粘稠——这才是呢喃细语最动人的力量,它传递的不只是声音,更是难以言说的情绪褶皱。
作家写作时常用这个成语。有位朋友分享过他的创作心得:“描写密友深夜卧谈的场景,比起直接写‘她们说悄悄话’,用‘呢喃细语混着窗外的雨声’更能让读者脑补出被窝里的热气、枕头上的发丝,甚至闻到洗发水的香味。”这或许印证了文学创作的秘诀:具象化的细节比抽象描述更有穿透力。
需要警惕的是使用场景的适配性。试想这样的画面:篮球教练在暂停时对着队员呢喃细语,球员们集体弯腰侧耳——这显然不合时宜。可见成语虽美,但就像精致的水晶杯,放在野餐布上反显突兀。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更适合描绘私密、柔软或带有朦胧美感的场景。
现代生活中,呢喃细语正在变成稀缺品。地铁里此起彼伏的电话声、短视频外放声的夹击下,那些需要屏息聆听的对话显得尤为珍贵。上周在社区图书馆,偶然看见母亲指着绘本轻声问女儿:“你看小兔子为什么哭呀?”小女孩凑近妈妈耳朵回答时,阳光正好穿过她们扬起的发梢,这个瞬间完美诠释了成语背后的温度。
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在日常交流中创造这样的时刻:关掉电视背景音,把手机反扣桌面,让那些真正重要的对话有机会以呢喃细语的形式生长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能让人放下戒备、侧耳倾听的,往往是那些轻得需要用心捕捉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