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ū tiān kòu dì
成语解释:见“呼天抢地”。
成语出处:《警世通言·宿香亭张浩遇莺莺》:“今张浩忽背前约,使妾呼天叩地,无所告投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极度悲伤
繁体字形:嘑天敂地
英文翻译:lament to heaven and knock one 's head on earth
呼:1.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(跟“吸”相对):呼吸。呼出一口气。2.大声喊:呼声。欢呼。呼口号。大声疾呼。3.叫;叫人来:直呼其名。一呼百诺。呼之即来,挥之即去。4.姓。5.形容风声等:北风呼呼地吹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叩:1.敲;打:叩门。2.磕头:叩首。叩头。叩谢。3.询问;打听:略叩生平。叩以文义。4.姓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“呼天叩地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悲痛或绝望时的反应。比如:“听说儿子意外身亡的消息,老人瘫坐在地,呼天叩地,哭声撕心裂肺。”这种场景下,人的情绪完全失控,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宣泄痛苦。但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?或许因为它精准捕捉了人类面对巨大打击时最本真的反应。
有人问:“呼天叩地是不是太夸张了?”其实不然。举个例子,古代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百姓,既无心理咨询也无社会支持,唯一能做的便是通过肢体动作和呼喊释放情绪。这种表达虽原始,却是人性最直接的流露。就像现代人遇到重大挫折时,有人会捶胸顿足,有人会掩面痛哭,本质与“呼天叩地”并无不同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逐渐衍生出新的用法。比如某公司突然破产,老板在办公室捶桌大喊:“我半辈子的心血全完了!”员工私下议论:“看他那呼天叩地的样子,倒真像演电视剧。”这种略带调侃的用法,反而弱化了成语本身的沉重感,成为描述夸张反应的代名词。
个人认为,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,成语的演变恰恰反映了社会情绪的变迁。从前人们用“呼天叩地”刻画生死别离,如今更多用来比喻强烈的情绪波动。这种转变未尝不是件好事——说明现代人面对困境时,逐渐学会用更丰富的方式处理情绪,而不必真的“以头抢地”。
再看个生活化例子:暴雨冲垮了老农的瓜田,他跪在泥泞中对着天空哭喊。邻居劝道:“别光顾着呼天叩地,咱们先把能救的瓜秧扶起来。”这句话点破一个道理:强烈的情绪表达固然合理,但行动才是破局的关键。就像遭遇挫折时,我们可以允许自己短暂崩溃,但最终还是要拍拍尘土继续前行。
最后思考一个问题:为什么这个成语能引发跨时代的共鸣?或许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相——人类在绝境中的本能反应超越时空界限。但值得庆幸的是,今天的我们比古人多了选择:既能痛快宣泄,也能寻求帮助;既能放声痛哭,也能擦干眼泪寻找解决方案。这大概就是文明进步赋予我们的礼物吧。